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法 > 监护 > 监护职责 > 父母离婚对子女的监护

父母离婚对子女的监护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4-17 19:16:59 人浏览

导读: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父母离婚对子女的监护。

  父母离婚对子女的监护

  婚姻关系出现破绽而离婚,为一种极为平常的社会现象。但对未成年子女而言,父母离婚必然导致其父母不再履行同居义务,正常的父母子女关系随之发生事实上的改变。故此,如何让未成年子女在父母离婚后仍能受到妥当的监护,始终是一个急切的事实问题。父母通常会基于天性而对子女充分地履行义务,这是亲权监护与非父母外第三人监护的一个重要区别。但亲情的作用也不能全然防范父母双方或一方违背监护职责、损害子女利益,尤其当父母间怀有敌意时,子女更有可能成为迁怒的对象。为此,对于承担子女监护职责的离婚当事人,未尝不需要以监督来设防。在制度安排上,首先应由共同监护的父母相互监督,或者由享有探视权的一方对承担监护义务的对方进行监督。这种监护一方面可在法律监护中通过父母的共同决定权加以实施,另一方面,可通过探视权、知情权等的行使,让父母在接触子女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其次是来自于公法上的监督,由监护主管机关或法院进行监督,其手段包括罚款、停止或剥夺亲权监护、变更监护主体等。对亲权监护的监督,各国法律以不作规定为原则,但事实上的监督却如前所分析般客观存在。从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角度看,有关亲权监护的监督,确实有待经系统规定而进一步强化,其重点应为监护主管机关或法院对亲权监护的积极干预。

  离婚后亲权监护的型态

  父母离婚后,亲权监护的职责内容同于婚姻存续期间,所不同的是,行使监护职责的主体发生了分离,由此而形成了外观相异的监护型态。

  (一)单独监护。

  又称单独亲权主义,是指离婚时双方协议或法院确定由父母中的一方单独行使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在法院决定单独监护的情形下,父母一方承担全部的监护职责,另一方仍须负经济上的扶养义务,且可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但原则上已不能为孩子作出决定, [1]单独监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最有益于父母双方及子女的监护方式,因为单独监护可以降低父母双方离婚后为孩子问题的争执,也可以让孩子远离家庭冲突,拥有固定的生活环境和交往对象,增强安全感。但是,单独监护往往使得不负监护的父或母退出孩子的生活圈,令孩子失去习惯的亲密感及性别角色的效仿对象,甚至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二)轮流监护。

  是介于单独监护与共同监护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其内容为父母以一定的时间为限,交替成为亲权监护人。在设定期间内,亲权监护的职责由一方单独行使。轮流监护的优势在于能够相对多地增加未成年子女与父母双方交流、增进感情的机会。但轮流监护也会增加未成年子女生活上的不安定因素,由于可能存在的环境上的反差,会使子女的心理缺乏归属感。[page]

  (三)共同监护。

  又称共同亲权主义,即离婚后父母双方以同于婚姻存续期间的方式行使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前苏联即采此原则,规定“即使在离婚后,父母也仍然对自己的子女享有平等的权利,并承担平等的义务。一切有关子女教育的问题,都由父母协商解决。如果不能达成协议,有争议的问题由监护和保护机关在父母参加的情况下加以解决。”在美国,基于对传统的单独监护的反思,为防止造成离婚时针对子女的监护之争,到了上世纪 70年代中期,出现了共同监护的概念。

  离婚后亲权监护人的决定基准

  这是选择单独监护时确定亲权监护人的考量标准。由于“离婚毕竟会造成当事人间之不快,甚至引起互相憎恶、怨恨,父母若无法排除对他方的憎恶的心理,则势必难以共同行使亲权”。[6]因此,实践中,单独监护仍是父母离婚后最常见的适用于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型态。也因如此,无论父母谁诿或争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都需要有相应原则来解决争议和纠纷。

  (一)男女平等原则。

  (二)子女最大利益原则。

  (三)主要照顾者原则。

  (四)子女选择原则。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

  • 离婚不到庭怎么处理,不到庭拘传条件是什么
    离婚不到庭怎么处理,不到庭拘传条件是什么

    离婚不到庭处理方式:不愿参加诉讼当事人以书面的形式向法院陈述意见或者被依法拘传到庭参与诉讼以及按照缺席审判。离婚不到庭拘传条件是经过两次传票传唤后还无正当理由拒

    #离婚纠纷
    人浏览
  • 遗产继承人死亡后,其子女是否享有父母的继承权:转继承有以下的特征:一、只有在被继承人死亡之后,遗产分割之前,继承人也相继死亡,才发生转继承;二、只有继承人在前述
  • 怎样才能复婚
    怎样才能复婚

    离婚后,男女双方自愿恢复夫妻关系的,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复婚登记。当事人离婚后想要复婚的,应当携带双方的身份证、户口本

    #婚姻家庭
    次播放
  • 妻子要离婚 为图清净偷同乡
    妻子要离婚 为图清净偷同乡

    夫妻吵架想找个地方冷静一下,这样的想法很常见,可下面这名男子找的地方可有点不同寻常,他竟然选择了监狱。前几天,正在上班的范先生发现,手机不断接到银行的取款通知短

    #刑法案例
    人浏览
  •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主要是赔偿无过错方的精神创伤和精神痛苦,具有慰抚金的性质。正如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所指出的:“与配偶以外者通奸而造成损害者,

    #损害赔偿
    人浏览
  • 你好,子女抚养问题,按规定一般两周岁以下的孩子原则上随女方抚养;两周岁至十周岁之间的孩子看双方的条件,谁的条件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就由谁抚养;十周岁以上的孩子
  • 离婚时债务怎么处理
    离婚时债务怎么处理

    夫妻离婚时的债务分为夫妻共同债务和夫妻个人债务,夫妻共同债务由双方共同承担,个人债务自行承担。夫妻共同债务包括:1、以夫

    #婚姻家庭
    次播放
  • 发现对方有生理缺陷可以离婚吗
    发现对方有生理缺陷可以离婚吗

    发现对方有生理缺陷是否可以离婚?发现对方有生理缺陷是否可以离婚?《婚姻法》没有规定生理有缺陷的人不准结婚的条款,但夫妻共同生活的内容是各方面的,性生活是其中一部

    #离婚
    人浏览
  • 孩子不满两周岁,原则上是判给母亲的,关于财产分割,原则上双方是分得夫妻共同财产的一人一半,但是有过错方可以少分或不分。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
  • 夫妻双方对离婚或对孩子抚养、财产分割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任何一方可到人民法院起诉。有人民法院根据事实与法律对双方是否应当离婚、孩子如何分抚养、财产如何分割做出认定
  • 您好,儿女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 你好,可以协商处理的。
  •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有什么区别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有什么区别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的区别:户口本不分户,子女无法享受补贴,不需要缴纳费用。户口本分户后,家庭的土地会重新进行划分,子女无法继承父母的土地;父母子女有两个宅基地,

    #民法
    人浏览
  • 你想怎么办,说清楚你的打算
  • 16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6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6岁承担的法律责任如下:承担刑事责任,刑事的责任年龄是16周岁。民事方面,自己有工作收入的,可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承担民事责任;尚在学习的,属于限制民事

    #民法
    人浏览
  • 离婚时,哺乳期的孩子一般是随母亲生活,但是随母生活对其成长不利的除外,夫妻双方都可以要求孩子的抚养权,法院会根据有利于孩子成长及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 不可以,改名字需要提交户口本原件。复印件无法验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户口本丢失,请及时补办并携带原件办理改名手续。【分析说明】根据我国户籍管理相关规定,个人在办
  • 什么情况可以强制迁出户口
    什么情况可以强制迁出户口

    强制迁出户口的情况:离婚后房子已经明确的判属归于其中的一方,另外一方就是不迁出户口,可以强制迁出。房子因为买卖或者是继承发生了产权上面的变化,现在产权的拥有者可

    #民法
    人浏览
  • 被起诉后,可能会收到短信通知,但并非必然。简易程序的案件,法院会用简便方式通知,包括短信。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错过庭审,影响自身权益。
  • 沈抚新区户口归哪管
    沈抚新区户口归哪管

    沈抚新区户口归沈抚新区派出所管。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和不设公安派出所的镇,以乡、镇管辖

    #民法
    人浏览
  • 您有权要求公司补交社保。依据《社会保险法》,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会责令限期缴纳或补足。如公司仍不补交,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同时您也有权解除劳动关
  • 户口消了身份证还能用吗
    户口消了身份证还能用吗

    户口消了身份证不能用。户口被注销后,原身份证均已失去法律效力。不管什么原因导致户口被注销,按规定身份证均应由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将身份证收回。

    #民法
    人浏览
  • 一般不会影响您卡里的钱。除非涉及共同财产或债务,可能会有法律程序涉及。如财产被冻结或强制执行,需及时咨询律师。
  • 怎么查户口所在地
    怎么查户口所在地

    查户口所在地的办法:查询自己户口可以到现居住地派出所查询,携带上身份证到户籍科查询,公民身份信息属保密范围,互联网上个人无法查询。个人户口本和身份证上有相关记录

    #民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