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动态 > 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等问题仍存在

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等问题仍存在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7-22 15:36:14 人浏览

导读:

人们常说车祸猛于虎,而行人乱穿马路已然成为城市交通事故的一大隐形杀手。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在市区部分道路,行人过马路不走斑马线、跨越隔离栏、踩踏绿化带等现象仍然存在。弃斑马线闯机动车道...

  人们常说“车祸猛于虎”,而行人乱穿马路已然成为城市交通事故的一大隐形杀手。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在市区部分道路,行人过马路不走斑马线、跨越隔离栏、踩踏绿化带等现象仍然存在。

  弃斑马线闯机动车道

  你会过马路吗?相信这个问题连几岁的孩童都能做出肯定的回答。但实际上,还真的有人“不会”过马路。

  昨日14时左右,正值学生上学高峰时段。记者驾车行经长堽路十七中门口的一处斑马线时,因为前方红灯,便停在中间车道内等候。过了一会儿,绿灯亮起了,记者刚刚启动车辆,右侧突然冒出3名穿着校服的女生,三步并作两步抢在公交车前方,往中间车道而来,并越过车头而去,吓得记者只能踩刹车,稳住方向盘,方才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但是令人诧异的是,这3名女生还有说有笑的,沿着车道分隔线,往记者身后去了。

  在南宁的城市道路上,和这3名女生一样,明明斑马线近在咫尺,但却非要闯入机动车流,给机动车驾驶员一个措手不及的行为,并不少见。在教育路、茶花园等没有设置中间隔离护栏的路段,记者走访看到,尽管相距几米的距离就有斑马线,但仍有行人为图方便直接在机动车道内横穿马路。

  踩踏绿化带只为“借道”

  车辆有序行驶,隔离带里绿意盎然。然而,一些市民为了自己方便,频频向隔离绿化带“借道”,使得绿化带“伤痕累累”。记者连日探访市区多条道路发现,不少主干道的绿化带被行人肆意踩踏,出现了缺口。

  记者在五一路看到,不少行人为了缩短过街路程,直接踩踏绿化带,“借道”过马路。在1分钟内,有七八个行人陆续踩踏绿化带过街。横穿绿化带的行人称:如果不在这里过街,就要走到100多米外的斑马线,太麻烦了。

  在民族大道沿线的公交车站台附近,与站台相连的绿化带也时常被“借道”。记者在民族茶花园路口看到,公交车靠站时,大多挨着绿化带。乘客下车后,部分人并不会步行至斑马线再过街,而是选择直接踩踏绿化带进入人行道。因为遭到踩踏,绿化带出现了几处斑秃,非常可惜。

  交警部门表示,跨越隔离栏、隔离绿化带等隔离设施横穿机动车道和闯红灯,是行人过马路危险系数较高的两种行为。这几年,在快速环道沿线,或是江北大道、江南大道等交通要道上,行人踩踏绿化带、横穿机动车道过街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

  隔离栏也挡不住行人

  根据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跨越道路隔离设施的,或者有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横过道路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的,均属交通违法行为。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哪怕路上设置有隔离护栏,但也挡不住行人乱穿马路的行为。

  之前本报曾曝光星光大道广西体育馆门口的机动车隔离栏被市民搬离了一个口子,在此随意横过马路。昨日12时15分许,记者经过发现,机动车隔离栏是被封起来了,但是仍有一些市民在此选择跨越隔离栏过马路,特别有不少是身穿校服的中学生。“他们经常这样过马路的,很危险,为的是走得快一些!”一名女生告诉记者,老师也经常教育大家要文明过马路,但就是有少数同学为了方便自己,选择翻越隔离栏,这样的场面每天都能看到。没过多久,记者又看见有两名男生翻越隔离栏,走到马路对面。

  记者随后来到东葛路延长线、民族会展路口、友爱路、共和路等路段,尽管交管部门设置了隔离护栏,防止行人横穿马路,仍然不时有行人冒险横跨隔离护栏。在民族会展路口,一些人不按规定,在机动车道内临时下车,为了方便,直接跨越机非隔离护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遵守规则言传更身教

  由于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淡薄,行人不走人行横道、随意横穿马路等问题仍然存在。连日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普通市民,他们纷纷呼吁,遵守交通规则,不但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遵守交通规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我带儿子出门的时候,哪怕要多走些路也选择走斑马线,过十字路口一定要等绿灯。”公职人员邱先生说,这样做,一是为了自身安全;二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要从自身做起。如果大人不能言传身教,那么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问题上,大人的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

  交警部门提醒广大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穿马路,应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行人在通过人行横道前,要注意观察左右两侧车辆,遇车辆不让行时,不要因为有路权而强行通行,应等无车辆通行后再通过。横过道路要做到:先左看,后右看,再左看,安全通过。

  (原标题:乱穿马路仍存在,安全意识要增强)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