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证法 > 公证费用 > 天价公证费遭质疑

天价公证费遭质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5-23 22:51:20 人浏览

导读:

公证费调查之一家中长辈去世后,遗留下一套房产,兄弟姐妹都不与谢先生争,可是谢先生在过户的时候却要交纳一笔昂贵的公证费用。谢先生纳闷,一个没有人争的房子为啥还要进行遗嘱公证?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沈阳市民对房产公证方式提出了多种质疑,是否存在

  公证费调查之一

  家中长辈去世后,遗留下一套房产,兄弟姐妹都不与谢先生争,可是谢先生在过户的时候却要交纳一笔昂贵的公证费用。谢先生纳闷,一个没有人争的房子为啥还要进行遗嘱公证?

  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沈阳市民对房产公证方式提出了多种质疑,是否存在垄断?价格是否过高?强制性公证又是否合理?

  继承房产:

  120平方米房子4800元公证费

  谢先生最近很烦,父亲去世后,将一套位于沈河区的房子留给了他,谢先生准备将这套房子过户到自己名下。可是到房产登记部门一咨询,他才知道这份遗产要由公证部门进行公证,不然就没办法“过户”,“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规定,没办法。”“这套房子120多平方米,父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我还有一个姐姐,嫁出去了,对我继承这套房子没有异议,可是现在却必须要公证,是不是有点多余?”谢先生虽然很是不解,但是房产部门既然说是规定,他也只能去办理一个遗嘱公证。

  可是谢先生到沈阳市第一公证处咨询后,顿时有些傻眼了。“房子的遗嘱公证,居然还要交公证费,而且价格还不便宜,120平方米的房子,每平方米要收40元的公证费,这么算下来,光这套房子的公证费大概就需要4800元钱,”谢先生说。如此高价的公证费,顿时让谢先生有了一种“被宰”的感觉,就一本公证书,要4800元,让谢先生心疼不已。

  记者在沈阳市第一公证处就谢先生的疑问向工作人员咨询时,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公证处收费的标准就是公证每平方米的房屋收费40元。”记者在沈阳市第一公证处的宣传板上看到:证明财产继承、赠与和遗赠,按收益的2%收取,最低收取200元。

  随后,工作人员给了记者一份宣传单,上面写明了办理继承公证所需提供的材料:房屋继承收费,配偶20元/平方米,其他人40元/平方米;除房子外,其他财产收费占遗产额的2%,最低收取200元。

  继承其他财产:

  公证收费为遗产额2%

  “我们每平米按照40元的收费标准,要比国家规定的证明财产继承,赠与和遗赠,按受益额的2%收取的收费标准要低。”公证处工作人员说。

  记者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司法部出台的《关于调整公证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中第三条规定,证明财产继承,赠与和遗赠,按受益额的2%收取,最低收取200元。

  很显然,沈阳市第一公证处按平方米的收费方式,如果是继承房屋的话,每平方米收取40元的公证费,要比司法部规定的收取2%受益额要便宜许多。“举个例子,如果按国家的标准来收费,假如我继承了一套价值100万元的房子,那么我就得缴纳2万元的公证费,比契税还高。不过现在沈阳市面上浑南地区100万元能买到1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按一平方米缴纳40元的收费标准,我得交6000元的公证费,沈阳的收费比国家的收费标准能便宜些。”谢先生说。

  不过记者在沈阳市第一公证处的收费表上看到,除了房子以外,如果想要继承其他形式的财产,却必须要按照受益额的2%来缴纳公证费。“这么一算,如果要继承100万元的财产,就得缴纳2万的公证费,200万就是4万,没有封顶,太贵了。”谢先生说。

  房产局:

  1991年的规定与时代脱钩

  上周五,记者来到了沈阳市房产局咨询房屋继承手续的办理,一名姓李的工作人员称:“办理房屋继承手续,除了契证、产权证等证件外,还必须提供公证部门出具的公证书。”

  “房屋继承、遗赠申请房屋登记,申请人提交有关继承权公证书或接受遗嘱公证书的规定,早就有了,一直都是这么操作。”工作人员说。也就是说,即使有继承遗嘱,公证书也是必须具备的一项文件。

  沈阳市房产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的要求房屋继承必须有公证的规定,是按照1991年司法部、建设部出台的《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办的,其中提到,有关房产事项的各类公证文书,是房地产管理机关审查有关房产的法律行为合法性和真实性的有效证明。公证机关应当积极为房地产管理机关提供法律服务,切实保证房产公证质量。房地产管理机关应当加强与公证机关的联系和协作。继承房产时,继承人应当持公证机关出具的‘继承权公证书’和房产所有权证、契证到房地产管理机关办理房产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

  该负责人表示,要求房屋继承时必须出示公证书,也是为了有效避免继承纠纷的手段。“我们不知道会有多少继承人的出现,就算是有一纸遗嘱,我们也很难判断真假。没有公证书,我们不会贸然把房子过户的。”

  “我们目前要求遗产继承必须公证的规定,是按照1991年司法部、建设部的老规定。但是说实话,19年前的规定距离当今的社会肯定是滞后了,不过我们没有办法,出台办法的不是我们房产部门,我们只是按照规定来执行。”该负责人也很无奈。

  公证处:

  2%的收费标准由国家规定[page]

  公证费如此高昂,到底有何依据?记者联系到了沈阳市第一公证处主任、沈阳市公证协会副会长郝树韫。“遗产继承收取2%的公证费,这个标准是国家规定的,并非地方单独设立的一项标准。大概是在1998年,当时国家计委、司法部在《关于调整公证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中规定,证明财产继承、赠与和遗赠,按照受益额的2%收取。”“我觉得现在我们沈阳市的公正费用不是太高,是太低了。”郝树韫进一步解释,“沈阳市每平米收费40元的标准,也是根据国家规定的2%的比例计算后得出的。不过为了节省百姓在评估房产价值时的金钱和时间,我们沈阳市公证协会2009年12月份把房屋价格基数定在了2000元的标准,如果是子女继承房产需要公证时,2000元的2%就是40元。沈阳市现在市内五区的二手房根本没有2000元这个价格了,如果市民觉得我们定的2000元基数过高,也可以到评估公司去评估,之后我们再按照评估的价格收取2%的公证费。”

  郝树韫主任透露,2010年年底前,国家相关部门有意向要调整收费标准,之前也有过许多声音要将公正费用调整到1%。“如果降到1%,我们也会提高2000元这个基数,这个基数是我们公证协会自己订的。现在市内五区的继承遗产房屋价格基数是2000元,这太便宜了。”“遗产继承必须公证是一直存在的,除非不过户才可以不用交公证费。我们去公证也存在很大的工作量,而且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有很多人在公证中存在隐瞒实事的情况,如果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就得负责。”郝树韫说。

  质疑一:

  公证收费一本万利

  一个50平米的房子和一个500平米的房子在公证时的工作量能有多大区别?公证收费为什么不能按件收取?

  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我刚刚继承了一套180平的房子,光公证费就被收取了7200元钱,公证一套房子的工作量都是那么大,为啥要按平方米来收费呢?要是继承个别墅,那得交多少钱?要是继承一栋楼那得交多钱?遗产继承公证费没个封顶,太不合理了。”“公证收费一本万利。”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到底高昂的公证费用成本在哪里,到底是如何核算成本才能把价格定到现在这个位置上的?按照沈阳市公证处一天受理一个房产继承公证来讲,如果一个公证平均收费5000元,那么一年下来就是160多万元,沈阳市有17个公证处,这一年下来光是进行房产继承公证就得收多少钱?而这还没有算上其他财产继承公证收取2%受益额的收入。

  质疑二:

  公证涉嫌垄断

  “其实按目前的法律规定,继承公证有两种,一是法定公证,二是遗嘱公证,不过只要是经过公证处的公证全部都被划到了法定公证,而遗嘱公证,则可使通过法院进行,二选一。只不过多数人不愿意通过法院来继承遗产。”辽宁求证律师事务所的成方兴律师说。

  成律师表示,“房产部门要求遗产继承人提供公证书,这等于是将自己的审查责任推给了公证机构,也把自己的行政义务交给了公证机构。”一方面是老百姓继承遗产时“不愿惊官”,另一方面想过户,必须提供公证文件,公证处成了遗产继承前继承者躲不过的大门。

  质疑三:

  强制公证市场价格是否合理

  在2001年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司法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其中明确,公证机构已改制为事业法人的,其收取的公证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至此,说明公证机构不再具备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其收费性质也已市场化。

  而沈阳市第一公证处在2003年7月由国家机关转制为(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隶属于沈阳市司法局,法定代表人郝树韫。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公证机构在早些年属于行政单位,在办理房地产等继承和过户时,也是与行政登记捆绑在一起的,收费也是行政事业性收费一起征收的。不过现在公证机构不再是行政机关,而是变成了事业单位,已经基本完全市场化。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公证机构替房产管理部门行使着权利,但是却走着市场收费的路线。”

  质疑四:

  强制性公证违背《公证法》

  按照《公证法》规定,除了明确要进行公证的之外,所有公民有权要求“自愿公证”。按照该法,如果某种法律行为不属于法律或者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办理的法定公证事项,当事人没有义务申请公证。

  同时,《继承法》中明确规定,公民可以订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订立遗嘱可以采用公证、代书、自书、录音、口头几种形式,每种形式只要符合法定的要求都具有法律效力,都应当作为房产过户登记的依据,而并非必须要求只有公证遗嘱才能继承房产。“按照继承法的规定,如果遗嘱没有人反对,房产局无权拒绝继承人要求房屋登记的要求。”成方兴律师说。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