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改制重组 > 资产重组 > 资产重组的理论依据

资产重组的理论依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2-11 21:30:49 人浏览

导读:

资产重组的理论依据(一)企业资产重组促进优化资源配置论。企业资产重组的具体形式可能千变万化,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那么,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或者状况才能算作是最优呢?一般认为:“帕累托有效”(Paretoefficient)状况是一种最

  资产重组的理论依据

  (一)企业资产重组促进优化资源配置论。企业资产重组的具体形式可能千变万化,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那么,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或者状况才能算作是最优呢?一般认为:“帕累托有效”(Paretoefficient)状况是一种最佳的资源配置状况。 所谓“帕累托有效”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况:即此时整个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已经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不可能在不降低其他经济主体效用的情况下来提高自己的效用。“帕累托有效”是一个理论上的抽象概念,在实践中更富有指导意义的概念是“帕累托改进”。

  所谓“帕累托改进”是指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对各种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分配比例、规模、素质等加以调整,以促进整体效用水平的提高。“帕累托改进”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即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或在各经济主体间的分配尚未使其得到充分发挥,因而还存在着改进资源配置从而使总效用增加的可能。显然,这一假设很符合实际情况。在这改进过程中,有可能有关各方面的境况都得到改善,从而使整体效用增加,例如某企业将一台本企业闲置不用的设备转让给另一家急需此设备的企业,那么后者的境况当然是改善了,而前者由于出让该设备而得到一笔资金,如将这笔资金能妥善运用,同样也可使自身境况改善;也有可能参与调整的某一方境况得到改善,而且改善的程度大于前者恶化的程度,这样也使得效用增加,例如将一个能干的企业家从一个小厂调到一个大厂任职,那么这个小厂可能由于失去了有效的经营管理而一蹶不振,而那个大厂则由于获得了有力的领导而蒸蒸日上,显然这种改进也是可取的。

  我国现企业规模极不合理,“小而全”“大而全”的组织规模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成本难以降低,恶性的、过度的竞争加剧,整体效益难以提高,大中型企业普遍难以达到规模经济,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前期的改革措施都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有效”为目标的,而相对于纯粹的计划方式或较低层次的改革,每一项改革措施也算得上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但是,由于这些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我国原有的资源配置机制,而是始终想依靠国有资产存量的流动性和企业产权的转让关系来解决它们的效率问题,从而也就决定了不可能依靠这些措施来建立一套有效的、新型的资源配置机制。实际上,存量资产效率的提高与其流动性是资源配置中无法分开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前提又互为制约,而要素存量的流动不仅包括部分要素的流动(如闲置设备的转让),更重要的则是要素整体的流动即企业的买卖。只有使作为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企业流动起来,才能彻底消除存量资产低效运营的产权基础,从而保持国有资产存量持续的优化组合与总体运行效率的提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有赖于产权转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企业资产重组应该是以产权重组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重组。

  (二)企业资产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论。一般来说,一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产品结构、部门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等,产业结构表明了各经济部门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市场需求的共同满足程度。它首先必须具有协调性,不能出现瓶颈制约,造成其他产业供给过剩而浪费资源,其次必须具有先进性,它必须反映当代科技成果和生产方式的特征,以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和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这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回顾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尽管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始终见效不大。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之处。

  (1)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传统产品有余、 新兴产品缺乏,难以满足社会各方面日益增长和变化的消费需求。

  (2)部门与行业结构严重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存量资产在部门与行业间的配置不合理,有的过多而有的偏少,造成长线与短线并存的局面。

  (3)地区结构严重不合理,即存量资产的空间配置不合理, 如生产基地远离原材料基地和消费密集区,或者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不符合各地利用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的基本原则等。

  (4)技术结构严重不合理,存量资产中的技术含量偏低, 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低水平,新兴产业多数未产业化。

  (5)企业组织结构严重不合理,即企业个体过小,联系分散, 陷于“小而乱”、“小而全”“小而劣”,而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需求结构的改变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改变,有的产业在衰落,有的则方兴未艾。衰落产业的存量资源利用率在下降,急需转移到经济效率更高的产业中去,新兴产业的发展则受到有限的资源存量的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极大化动机必然驱使衰落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发生资源流动,衰落产业多余的存量资产转入新兴产业,从而实现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资产重组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把新增资本注入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新兴产业中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交易功能以及通过鼓励一、二级市场上的企业资产重组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是最优的选择。

  (三)资产重组促进企业对外扩张论。在企业资产重组的活动中,重组方与被重组方以资产为纽带,力图实现“强强联合”正成为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热潮中的一个新聚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资产重组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迫于同行竞争、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压力,试图通过资产重组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达到占有更多市场份额的目的。二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机制刺激着企业资产重组活动的不断产生和发展。我们从已经发生的资产重组的案例中分析,主要有三大原因激励着企业资产重组,即企业发展动机、占有市场份额动机和企业发展战略动机。

  (四)资产重组促进证券市场发展论。从近两年证券市场的发展实践来看,企业资产重组有利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向前发展,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质量。证券市场的基础是上市公司。常言道:浇花需浇根,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才能使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同样,规范证券市场就是要致力于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因此,对上市公司采取资产重组的办法,重新优化配置资源,不仅有利于证券市场规范运作,而且还能不断地给上市公司输入新鲜血液,给证券市场带来勃勃生机。[page]

  近期我国证券市场上出现的“借壳上市”这种新的购并方式就是通过证券市场来完成的。由于我国新股发行的严格控制,使许多规模较大和效益较好的企业不能上市,不能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于是借壳上市的购并方式应运而生。借壳上市,一方面使借壳公司达到了融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借壳公司把优质资产注入壳公司,使壳公司的资本规模急剧膨胀,业务迅速扩大,盈利增强,进一步又可在证券市场上扩股增资。现已发生的案例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天津港务局收购天津港储运公司,并将上交所挂牌名称由“津港储运”改为“天津港”。其二是深交所挂牌上市的万向钱潮控股万向集团4家子公司, 这实际上是万向集团把自己最具盈利能力的四家子公司注入万向钱潮,万向集团借“万向钱潮”这个壳上市。

  通过证券市场实行企业收购购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高级形态。随着股份制企业改制上市节奏的加快,证券市场中的资产重组案将层出不穷。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未来15年,随着中国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少企业将成为多余,企业资产重组不可避免。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是“抓大放小”,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推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鼓励“多购并少破产”,上市公司正走在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前列。

【延伸阅读】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全文

注册各类内资公司经营范围参考

公司章程范本下载(标准板)

公司合同和公章的区别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