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兼并收购 > 外资并购 > 海尔与松下:跨国扩张比较

海尔与松下:跨国扩张比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2-08 23:27:58 人浏览

导读:

这两家亚洲公司都采取了渐进的扩张模式,但海尔的动作更为迅速,其极有可能在2009年实现大规模并购上期我们以国别为分析单位,在总体层面上对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海外扩张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中日企业在跨国化扩张行为中的共性和个性,我

  这两家亚洲公司都采取了渐进的扩张模式,但海尔的动作更为迅速,其极有可能在2009年实现大规模并购

  上期我们以国别为分析单位,在总体层面上对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海外扩张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中日企业在跨国化扩张行为中的共性和个性,我们再选择中日企业中的两个代表性企业——中国的海尔与日本的松下进行个体层面的比较。

  日韩派与欧美派的无意义争议

  在2004年,海尔集团张瑞敏与联想集团杨元庆就跨国化方式发生争议,张瑞敏主张渐进式跨国化,杨元庆主张大规模并购式跨国化。这次争议被媒体渲染为“日韩派”与“欧美派”之间的争议,张瑞敏属于“日韩派”,而杨元庆则属于“欧美派”。

  如果我们稍加仔细地研究一下欧美企业的跨国化历程,就不难发现:欧美企业在跨国化初期同样是采取渐进式。也就是说在跨国化初期,日韩企业与欧美企业均采取渐进方式。之所以发生争议,在于人们将欧美企业的现期跨国化方式与日韩企业(也包括中国企业)的初期跨国化方式进行比较。我们认为,这种比较方法本身存在逻辑与历史问题,我们应该把企业跨国化分为不同的阶段,然后针对同一个阶段来进行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比较。只有这样的比较,才能有意义和价值。

  渐进主义:理论界关于欧美企业初期跨国化的研究

  1970年代,以Johanson和Vahlne 为代表的北欧学派,对瑞典企业的跨国经营历程进行了研究。最后归结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四阶段理论:(1)不规则的出口活动;(2)通过代理商出口;(3)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4)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他们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   1980年代,美国Cavusgil教授基于美国企业的研究,提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五阶段理论:(1)国内营销阶段,主要在国内从事生产和销售;(2)前出口阶段,开始对国际市场感兴趣,有意识进行情报收集和市场调查,出现不规则的出口活动;(3)试验性地卷入阶段,主要从事间接出口,开始小规模的国际营销活动;(4)积极投入阶段,以直接出口方式向其他国家出口产品;(5)国际战略阶段,以全球市场为坐标制定企业战略规划。

  198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G.D.Newbould和P.J.Buckley等人基于英国43家中小型企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第5种途径(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代理→建海外销售子公司→建海外生产子公司)的成功率最高,采用第4种途径(国内经营→出口→建海外销售子公司→建海外生产子公司)和采用第3种途径(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代理→建海外生产子公司)的成功率次之,采用第2种途径(国内经营→出口→建海外生产子公司)再次之,采用第1种途径最低。

  上述调查和研究表明,欧美企业在跨国化初期均采取渐进主义扩张模式,与日韩企业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认为,渐进主义是企业跨国经营初期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谓渐进性发展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从经营方式上,从风险低的贸易方式,逐步过渡到风险高的投资方式,并购是风险最高的投资方式;二是在海外的地域扩张上,遵循由近到远,由经济、文化差异小的国家,逐步过渡到经济、文化差异大的国家或地区。

  海尔与松下:亚洲跨国渐进主义的代表企业

  海尔与松下不仅在首次海外投资之前是渐进的,而且在跨国投资过程中仍然是渐进性的。这种渐进性主要表现在:(1)海外建厂地域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海尔1996年首次海外投资建厂在印度尼西亚,1999年在美国建厂。松下1961年首次海外投资建厂在泰国,1968年在法国建厂。(2)经营方式从绿地投资到并购扩张,海尔1996年开始以绿地投资方式建厂,2001年开始小规模的并购。松下1961年开始以绿地投资方式建厂,1973年开始小规模并购。(3)并购规模从小到大,海尔2005年尝试大规模并购,但最终退出,至今未发生大规模并购。松下1973年开始小规模并购,于1990年采取大规模并购(收购MCA)。

  在存在渐进跨国经营共性的同时,海尔与松下在以下两个方面却表现不一,呈现出中日企业的差别:(1)首次建厂到首建R&D机构,松下1961年首次建厂,1976年首建R&D机构,至1997年共建R&D机构14个,人员达300多人。海尔1996年首次建厂,随后建立D&D(设计和研发)机构,至今建成9个。松下的R&D机构每个平均20几人,很多也是信息情报搜集,所以两者有差距但差距不大。(2)CEO的当地化,1961年至今,松下没有任命当地人担任公司的CEO。海尔在1999年建美国公司时聘用美国人担任CEO一直至今。这方面是日本跨国公司的最大软肋,松下也不例外,究其根源是日本封闭式文化所致。

  同为渐进,但海尔的时间不及松下的一半 我们说海尔与松下均为亚洲企业渐进跨国化的代表,是在定性意义上而言的。如果再深入进行定量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每种跨国经营方式的转变,海尔所用的时间,平均而言,只是松下的一半。

  从产品出口到海外首次建厂,海尔时间为6年(1990-1996),松下时间为10年(1951-1961),海尔是松下的60%;

  从发展中国家建厂到发达国家建厂,海尔时间为3年(1996-1999),松下时间为7年(1961-1968),海尔是松下的43%;

  从首次建厂到首次收购,海尔时间为5年(1996-2001),松下时间为12年(1961-1973),海尔是松下的42%;

  从小规模并购到大规模并购,海尔刚进入操作期,松下的时间为17年(1973-1990)。

  这种时间上的差别说明:海尔作为后来者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松下在日本跨国公司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公司,海尔在跨国化进程中公开宣称以日本企业为师,在实践中海尔能明显超过老师,说明海尔学习优秀。

  2009年,海尔大规模并购?

  在2005年5月,张瑞敏还坚持以绿地投资为主的渐进跨国化方式。但随后媒体传出海尔集团收购美国美泰克公司的报道,最后海尔集团退出该项收购。这种状况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海尔集团跨国经营战略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在明确表述以绿地投资为主之后又传出大规模并购的消息?为什么参与并购又最后退出呢?

  我们认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跨国并购是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重要方式。中国企业也不例外,海尔集团也不可能例外。但是,跨国并购本身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企业中像联想集团那样肯定属于例外。而从小规模并购逐渐走向大规模并购将是普遍现象。海尔集团采取大规模并购只是时间问题。假如根据上述“海尔时间是松下时间的一半”来判断,海尔集团的大规模并购将发生在2009年左右?!当然,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海尔集团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也许张瑞敏心里很清楚,我们只好轼目以待。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