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运作 > 特许经营 > 特许经营合同的期限与终止

特许经营合同的期限与终止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7-22 04:28:54 人浏览

导读:

特许经营合同的期限与终止有什么规定?特许经营的期限一般为10年至20年之间,有的甚至几十年。合同到期时,若受许人在合同期间基本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并表示愿意继续经营该特许经营业务,特许人亦应同意延展合...

  特许经营合同的期限与终止有什么规定?特许经营的期限一般为10年至20年之间,有的甚至几十年。合同到期时,若受许人在合同期间基本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并表示愿意继续经营该特许经营业务,特许人亦应同意延展合同的期限。所以特许经营一般都是一种长期的合同。下面由法律快车编辑在本文为您详细介绍特许经营合同的期限和终止知识。

  一、特许经营合同的终止

  特许经营制度可以长期连续不断地向社会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状况的维持要求特许人有一个能促使受许人严格履约的杠杆,而且即便出现违约现象也能使受许人迅速纠正。这个杠杆就是特许人对受许人行使终止合同的权利。这种状况的维持还要求保护那些通常是小商人的受许人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利益。其措施之一就是允许受许人延长合同期限的要求以及禁止特许人随意终止合同的权利。特许人的特许经营制度的建立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资本为代价的。为了保护其特许经营的信誉,保护特许人及其他受许人、消费者的利益,特许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对受许人不延展合同期限或终止合同。同样,受许人从事特许经营业务也要有一定的投资,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感情。

  因此如果受许人经营状况符合标准,而特许人却利用其经济实力或其他原因任意终止合同或不为受许人延展合同期限,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做法。因为双方经济力量悬殊,受许人没有与特许人抗衡的能力。

  特许人随意终止合同或不展期的行为往往使受许人遭到致命打击,无法实现其预期的经济目的。面对特许人的这种权利滥用,未来的受许人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不断要求在合同条款上限制特许人的这种行为。美国各州为了保护受许人的合法权益颁发的通知和只适用某一种特许经营的“终止法”就多达90个。

  不展期是指在合同期满时,特许人不同意与受许人继续保持合同关系。终止合同是指在合同期间包括展期在内,特许人要求立即结束双方之间的合同关系。虽然不展期与终止合同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但是不展期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会给受许人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大多数美国法院往往把这两个问题等同起来看待。法院认为只要受许人履约情况基本令人满意,特许人就应允许受许人继续保持契约关系的要求。

  而且即使受许人的确有违约行为,特许人也应给予他们纠正的机会,双方契约关系仍要继续保持。若特许人在合同到期后不为受许人展期,特许人要在合同期满日期前90天或120天以书面形式正式通知受许人,而且要说明其理由。

  二、终止合同的正当原因

  对于特许人终止合同的行为。美国的法律要求特许人必须有“正当原因”。并须在终止日期前90天或12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受许人,从终止日起在30天内,受许人要将其特许经营企业的出售、转移等手续办理完毕。

  正当原因的解释是指受许人的连续不断地违约,即在收到特许人关于受许人违约的通知后,受许人仍不遵守、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合法规定,并在合理的时间内(一般一个月)仍不纠正其违法行为。美国一些州还把下列情况视为正当原因,一旦受许人在合同期间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形均可被立即中止合同并不给予纠正的机会。

  1、受许人或与特许经营有关的企业被宣布为破产,或法院宣布其为无清偿能力,或特许经营的全部或大部分财产被转移、或以债权人为受益人而转移,或者受许人承认无力清偿欠特许人的到期债务。

  2、受许人在合同期间连续5天停业,或者在更短的期间内,特许人合理地得出受许人不打算继续经营的结论。若停业由火灾、水灾、地震或其他超出受许人控制能力的原因造成的则除外。

  3、受许人与特许人以书面形式一致同意中止合同。

  4、受许人对特许经营的收入作出重大错误的陈述。或受许人在经营特许经营业务过程中严重地诋毁或损害了特许经营的制度或声誉。

  5、受许人在收到其违约通知的合理期间内,未履行特许经营的法令、纠正其违约行为。

  6、受许人的违约被纠正后继续发生相同的违约行为,或一再不履行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特许经营的合同条款。

  7、经营特许经营的企业或企业的地盘被行使其职能的政府官员查封、接管或没收,或产权人、留置权人、出租人查封、接管或没收,或受许人在5天内不缴纳到期的税款。

  8、法院确认受许人严重地犯罪或犯有与经营特许经营业务有关的其他刑事犯罪。

  9、受许人在收到应付费用的通知后的5天内,仍不偿付属于特许人或其分支机构的特许经营费用或其他款项。

  10、受许人继续经营特许经营业务会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责任编辑:六六)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