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快车> 知识专辑> 交通事故> 2021交通肇事逃逸罪认定标准

2021交通肇事逃逸罪认定标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6-29 16:49:16 0人浏览

导读: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或受损财物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警,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行为。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2021交通肇事逃逸罪认定标准
  •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严惩,下面 小编将给大家介绍2018交通肇事逃逸罪认定标准。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八种情形:

      (一)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二)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三)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四)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五)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六)交通事故当事...

  •   在我国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普及已经十分频繁的了,在交通道路上充斥着如此多的车辆,所以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十分常见的事情的,其中就是有着交通肇事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认定标准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认定标准

      1、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具体认定依据《最高法院关于交通肇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处理。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法院关于交通肇事案件的司法解释》

      为依法惩处交通肇事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将审理交通...

  • 随着车流量的增多,如今交通事故频繁的发生就好像是家常便饭了。对于交通肇事罪逃逸类型种类也越来越多。因为这是涉及刑法层面上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万分重视。那么交通肇事罪逃逸类型有哪些呢?今天就带你详细了解这个问题。下面,请看详细介绍。一、交通肇事罪逃逸类型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二、交通肇事逃逸要承担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97修订)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
  •   生活中,发生交通肇事的时候,造成的损害是比较严重的,肇事者也是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的。那么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是什么呢?法律快车小编为你答疑解惑。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

      (一)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

  •   何一种犯罪,都可能存在行为人自首的情节,危险驾驶罪也不应该例外。那么怎么认定危险驾驶罪自首情节呢,法律快车小编为你答疑解惑。

      怎么认定危险驾驶罪自首情节:

      从理论层面来说,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在这里只谈一般自首。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危险驾驶罪中,犯罪嫌疑人因危险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继而在事故现场等待交警并在交警到达现场之后交代了事故的前因后果,这从表面看符合自首的要求,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这种情形都认定为危险驾驶罪的自首。危险驾驶罪的自首,关键要考虑案发环境。

      具体来说,就要考虑案发的地点和时间。犯罪嫌疑人在车多人多路段醉驾或者追逐竞驶,发生交通事故后在现场等待交警处理,这种情况就不应该认定为自首,因为在车多人多路段,一来周围有许多目击证人,二来犯罪嫌疑人难以逃跑。如果是在偏僻的乡间公路发生上述情况,那么就应该认定为自首。同样,虽然是...

  • 故意伤害罪是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八大重罪之一,实践中具体怎么认定故意伤害罪?本文将从故意犯罪的形态以及伤害的次数等方面来讲讲。故意伤害罪的形态故意轻微伤害的,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即行为人主观上只想造成轻微伤结果,而实际上未造成或造成轻微伤结果的,不以犯罪论处。伤害意图非常明显,且已经着手实行伤害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应按故意伤害(未遂)论处。符合犯罪主体要件的行为人,在伤害故意支配下实施了伤害行为,造成他人身体伤害,达到轻伤程度的,即可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的既遂。故意伤害造成重伤的,包含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明显只具有轻伤的故意,但过失造成重伤;二是行为人明显具有重伤的故意,客观上也造成了重伤。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是典型的结果加重犯。故意伤害没有致人死亡的,不得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的未遂犯。“堕胎”等伤害胎儿身体的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伤害胎儿身体的,一般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倘若行为人故意...
  •   罪行法定是我们刑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依据法律来判定相关的案件既能够限制掌握生死大权的司法机关,有能够更好的保障我们的人权。而且公安机关办理相关案件也是需要依据法律的,那么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标准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一下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标准及其相关问题。

      一、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标准

      (一)故意伤害罪的形态

      故意轻微伤害的,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即行为人主观上只想造成轻微伤结果,而实际上未造成或造成轻微伤结果的,不以犯罪论处。伤害意图非常明显,且已经着手实行伤害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应按故意伤害(未遂)论处。

      符合犯罪主体要件的行为人,在伤害故意支配下实施了伤害行为,造成他人身体伤害,达到轻伤程度的,即可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的既遂。故意伤害造成重伤的,包含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明显只具有轻伤的故意,但过失造成重伤;二是行为人明显具有重伤的故意,客...

  •   在现实生活,大家都知道交通事故逃逸是要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要负刑事责任,人这一辈子都被毁了,所有这是非常不值得的行为。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交通肇事逃逸及其认定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交通肇事逃逸及其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严惩,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8种情形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

  •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

      第一,行为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这是前提;交通肇事但按照《解释》第1条和第2条的规定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即使逃逸,亦不属于其范围。

      第二,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否则亦不能认定有“逃逸”行为。换言之,“逃逸”是具有主观评价色彩的。

      第三,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的目的。

      第四,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

版权说明:法律快车对文章享有独家版权,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如有发现,点击【投诉】告知。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