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快车> 知识专辑> 刑法> 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的区别是什么

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6-28 13:48:36 0人浏览

导读:

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的区别在于:犯罪主体不同、犯罪客体不同、犯罪的对象不同、刑罚不同。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您准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阅读。
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的区别是什么
  •   这几年为了国家管理的稳定对于职务犯罪这些严重侵害国家合法权益的犯罪都是严厉打击的,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那么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的概念区别是什么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您来解答这个疑惑。

      一、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的区别是什么

      1、犯罪主体不同。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而挪用资金罪的主体则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员。

      2、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同时侵犯公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款的部分所有权,而挪用资金罪则仅仅侵犯了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的部分所有权。

      二、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一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 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

  •   挪用资金罪和挪用公款罪有什么区别?挪用资金罪针对公司、企业和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的;而挪用公款罪是针对国家工作人员来说的。两者的不同还表现在构成要件的不同,主要表现于两者的侵犯客体和犯罪对象的不同。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在本文详细介绍。

      一、两者法律释义的不同

      (一)挪用资金罪的法律释义

      根据刑法和司法解释相关规定,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二)挪用公款罪的法律释义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条文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二、两者构成要件的区别

      挪用资金罪与挪用公...

  • 挪用资金罪与挪用公款罪的区别:1、犯罪主体不同。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依法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2、犯罪客体不同。挪用资金罪侵犯的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财产所有权;挪用公款罪侵犯的是公有财物所有权。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   这几年为了国家管理的稳定对于职务犯罪这些严重侵害国家合法权益的犯罪都是严厉打击的,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那么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的概念区别是什么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您来解答这个疑惑。

      一、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的区别是什么

      1、犯罪主体不同。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而挪用资金罪的主体则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员。

      2、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同时侵犯公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款的部分所有权,而挪用资金罪则仅仅侵犯了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的部分所有权。

      二、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一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 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

  • 挪用资金罪与挪用公款罪的区别:1、犯罪主体不同。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依法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2、犯罪客体不同。挪用资金罪侵犯的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财产所有权;挪用公款罪侵犯的是公有财物所有权。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 对不同的具体借贷行为有不同的定性和处理:1、对以下几种借贷行为应以挪用论处:行为人利用职权自批自借,或互批互借,或假名、冒名借贷,或由他人借款后又转归自己使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借贷行为具备挪用的主客观构成要件。2、对以下几种借贷行为,不能以挪用论处,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第一,对及时收回本息,未给单位造成损失的,一般可作违反财经纪律处理。因为这种情况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小,情节显著轻微,不宜以犯罪论处。第二,不能及时收回本息,虽采取了积极追讨措施,但仍造成重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应按玩忽职守罪论处。因为其主观上对造成的危害结果具有过失心理态度。第三,在办理借贷过程中,收受对方财物,数额较大的,应以受贿罪论处,因为这也是一种权钱交易的行为。第四,明知对方借款是用于走私等犯罪活动而予以借贷的应以走私等犯罪共犯论处,因为这是一种资助犯罪的行为。第五,内外勾结诈骗公款的,应以共犯论...
  • 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区别包括:

    第一、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

    两种犯罪虽然都侵犯公共财产权,但侵犯程度不同,社会危害性也就不同。

    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收益、处分等全部权能,而挪用公款罪只侵犯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第二、两者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

    贪污罪的主观故意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不准备归还;而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故意是暂时占有并使用公款,打算以后予以归还。

    判断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应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

    第三、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

    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方法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由于行为人往往采取销毁、涂改、伪造单据、帐目等手段,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公共财物已经被非法侵吞。

    而挪用公款罪的行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本单位公款,虽然有时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但一般不采用侵吞、盗窃、骗取手段。在挪用公款案件中,行为人通常会在帐面上留下痕迹,甚至...

  •   我国每年都发生大量的自然灾害,在救灾的时候,民政部门会下拨被褥、食品等救灾物资。这些特定物资是要专款专用的,不能随便挪用的,否则情节严重,会构成严重,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那挪用特定款物罪与挪用公款罪区别是什么呢?法律快车小编为你解答疑惑。

      1、犯罪主体不同,挪用公款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是经手、管理特定款物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对特定款物有调拨、保管、分配、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员。

      2、犯罪目的不同,挪用公款罪的目的是为了个人使用或者为他人进行非法活动、营利活动;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目的是为了单位另行使用。将特定款物用于改建楼堂馆所等。

      3、犯罪客体不同,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室复杂客体,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其次是侵犯了国家对公共财产的使用、处分权;挪用特定款物罪侵犯的客体室国家财经管理制度及国家对特定款物的管理权。

      4、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挪用公款...

  •   大家好,我是法律快车特邀嘉宾杨斌律师。以下为大家解答报复陷害罪和滥用职权罪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规定报复陷害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不按或违反法律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无权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侵吞公司财物、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财产损失等行为。

      首先,两罪侵犯的客体不一样。报复陷害罪侵犯的主要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力,而滥用职权罪侵犯的主要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第二,两罪的客观方面不一样。滥用职权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滥用职权,并导致了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二个方面缺一不可。报复陷害罪的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必须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他人进行报复陷害。但并不以造成重大损失为要件。...

版权说明:法律快车对文章享有独家版权,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如有发现,点击【投诉】告知。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