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快车> 知识专辑> 刑法> 怎样造成刑事责任

怎样造成刑事责任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1-26 11:45:42 0人浏览

导读:

对于刑事案件相应的犯罪分子都是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的,但是承担这个刑事责任是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的,刑事责任的确定也是有着各种根据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怎样造成刑事责任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造成刑事责任
  • 胁从犯的刑事责任是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是在主观上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共同犯罪行为,但从其内心而言,行为人本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参与共同犯罪,其次在客观上行为人虽然参与了共同犯罪的实施,但是其犯罪行为显得比较消极,缺乏积极主动精神。法律依据:《刑法》第二十八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九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根据刑法第28条的规定,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即在他人威胁下不完全自愿地参加共同犯罪,并在共同犯罪甲起较小作用的人,妻求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较小作用(决于从犯的作用)虽术是荆涤莳明文规定,却是对刑法第26条至第29条进行体系解释得出的合理结论。如果行为人起先是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但后来发生变化,积极主动实施犯罪行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或次要作用,则应分别按主犯或从犯论处。

      胁从犯是共犯人的一种,只能存在于共同犯罪之中,故对胁从犯的理解和认定不能脱离犯罪构成要件与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这里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第一,行为人身体完全受强制、完全丧失意志自由时实施了某种行为的,由于主观上没有罪过,不构成胁从犯。例如,抢劫犯持枪劫持出租车司机,令司机将其送往某银行实施抢劫行为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完全丧失意志自由,不构成抢劫罪的胁从犯。第二:整合紧急避险条件的不成立胁从犯。如民航飞机在飞行中突...

  • 对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教唆他人犯罪,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所谓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是指教唆行为在共同犯罪中所占的地位和它的实际危害,即教唆犯的教唆方法、手段、教唆的程度,对完成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实施所教唆的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由于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在处罚上也应有所不同,对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应按照刑法关于主犯的处罚进行惩罚。

    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这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的发育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坏人教唆而陷入犯罪歧途,所以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3、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

  •   核心内容:犯了罪就是需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在责任的承担过程中,需要满足一些要件的问题,那么在进行关于共同犯罪的时候,从犯如何承担刑事责任?下文结合法规,与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法律快车小编希望下文可以帮助到您。

      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包括以下两种人:

      1.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也就是说在犯罪集团或者其他共同犯罪活动中,受他人的指使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但没有达到罪恶重大和情节特别严重的程度。这种人虽然也是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者,但其地位从属于主犯,所起的作用属于次要的。具体表现为:在犯罪集团或其他共同犯罪中,对主犯的犯罪意图表示赞成、附和、服从,听从主犯的领导、指挥,没有参与有关犯罪的决策和谋划;在实施具体犯罪中,在主犯的组织、指挥下进行某一方面的犯罪活动,情节较轻。这种从犯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对整个犯罪结果的发生,只起次要的作用。

      ...

  •   核心内容:正当防卫是一种正当的合法行为,原则上不需要负刑事责任,而且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还存在无过当防卫权。但这不意味着防卫是无限制的,超过必要限度形成过当防卫是需要负刑事责任的,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你详细介绍正当防卫的刑事责任。

      一、正当防卫原则上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或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而对不法行为人采取的一种防卫措施,是正当的合法行为,无须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构成有以下四个条件:

      (一)不法行为人的侵害行为,是实施防卫时正在发生

      (二)必须针对非法侵害行为人实施;

      (三)正当防卫必须是出于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的意图;

      (四)侵害行为必须是现实存在的;

      (五)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

      二、特殊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

  •   在刑事案件中,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影响到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那么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依据是什么呢?法律快车小编为你答疑解惑。

      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依据:

      一、身份证件和户籍证明

      法定身份证件是指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和户口迁移证明,是由公安机关出具给当事人证明其身份的法定证件。户籍证明则是当事人原籍公安机关派出所根据其户籍登记情况出具的证明材料。与其他证明当事人年龄的书证相比,它具有更高的证明价值。

      二、其他证明年龄的书证

      包括出生证明、计生办与村委会证明等,这些材料反映了出生情况的原始记录信息。根据原始记录形成时间的差异,其证明价值各不相同。出生证明形成时间最早,可信度最高;计生办与村委会证明一般是在出生后数日或数年内进行登记,在此期间内可能存在误报等差错,证明力要低一些。

      三、证人证言及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

      证言本身具有主观性和不稳定性,其证...

  • 造成他人轻微伤的,一般会不构成刑事案件,没有刑事责任,只有治安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伤害他人致人轻微伤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   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人犯罪都会构成刑事犯罪的,还要考虑行为人的年龄是否符合刑事责任年龄的要求,要是不符合的话,就不能认定为刑事犯罪,也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那我国刑法中对刑事责任年龄认定是怎样的呢?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一下。

      一、对刑事责任年龄认定是怎样的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到第十九条对此作了专门的规定,分别是:

      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

  •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规定:按照我国刑法典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一般地说,不满14周岁的人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不具备责任能力。因此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必要时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也可视需要对接近14周岁,如12~13周岁的人由政府收容教养。刑事责任是实施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又是被判处刑罚的前提,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我国刑法规定,承担刑事责任的一般年龄界限是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即凡年满16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犯罪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样规定,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在我国,已满16周岁的人,一般都经过一定教育,其体力、智力已相当发展,并具备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恶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应当...

版权说明:法律快车对文章享有独家版权,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如有发现,点击【投诉】告知。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