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快车> 知识专辑> 交通事故>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7-15 09:25:33 0人浏览

导读: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那么,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大家准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
  •   生活中,发生交通肇事的时候,造成的损害是比较严重的,肇事者也是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的。那么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是什么呢?法律快车小编为你答疑解惑。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

      (一)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

  •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

      第一,行为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这是前提;交通肇事但按照《解释》第1条和第2条的规定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即使逃逸,亦不属于其范围。

      第二,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否则亦不能认定有“逃逸”行为。换言之,“逃逸”是具有主观评价色彩的。

      第三,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的目的。

      第四,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

  •   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我国法律对肇事者的处罚是比较重的,肇事者是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条件是什么呢?法律快车小编为你答疑解惑。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

  •   生活中,发生交通肇事的时候,造成的损害是比较严重的,肇事者也是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的。那么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是什么呢?法律快车小编为你答疑解惑。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

      (一)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

  •   在发生了交通肇事之后,作为肇事者应该留在事故现场,积极的对事故作出处理,这样的情况下减少了损害,那日后承担的责任相对也要小一些。但现实中可能会出现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情况,此时处罚自然就要重一些了。那么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逃逸怎么办?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怎么赔偿?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辩护词怎么写?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逃逸怎么办

      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2、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的,一次记12分。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

      3、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

  •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

      第一,行为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这是前提;交通肇事但按照《解释》第1条和第2条的规定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即使逃逸,亦不属于其范围。

      第二,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否则亦不能认定有“逃逸”行为。换言之,“逃逸”是具有主观评价色彩的。

      第三,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的目的。

      第四,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

  • 一、肇事逃逸认定的标准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二)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三)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四)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五)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六)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七)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八)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 驾驶车辆造成交通事故后,应先救人和第一时间报警是最基本常识。但肇事后如果选择逃逸,就将面临法律的严惩,但是之后自首的话就会有处罚的减轻,那交通肇事罪逃逸后自首如何认定?交通肇事罪逃逸了如何定罪?交通肇事罪逃逸怎么量刑?一、交通肇事罪逃逸后自首如何认定关于交通肇事罪案件,在审判实践中,对行为人肇事后逃逸,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中主动投案交代罪行,认定为自首情节无异议。但对于行为人肇事后没有逃跑,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代罪行的,能否认定为自首情节,这一问题争议较大。一种意见认为,国务院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肇事者必须报告公安机关。鉴于法规对肇事者赋予了强制性的告知义务,因此,即使肇事者没有逃逸,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也不能视为自首,只能视为肇事者履行了法定义务。另一种意见认为,既然已构成犯罪,就应按犯罪的原则来处理。交通肇事罪,是刑法分则分列的其中一种罪名,分则应服从于总则。...
  •   核心内容: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处罚?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果因逃逸之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详细介绍。

      交通肇事逃逸处罚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

      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果因逃逸之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相关知识:

      交通...

版权说明:法律快车对文章享有独家版权,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如有发现,点击【投诉】告知。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