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法律快车 > 鞍山律师 > 王亚律师 > 律师文集 > 文集详情
律师信息

关于侮辱诽谤的民事及刑事责任

非原创(本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0-08-14 浏览量:0

关于侮辱诽谤

诽谤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那么侮辱诽谤治安的处罚标准是怎样的呢?

  一、侮辱诽谤治安的处罚标准

  1、公然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3、如果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将构成诽谤罪。需要根据刑法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治安管理处罚法诽谤他人处罚的相关规定

  1、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1)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3)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4)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5)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6)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2、《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九条 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

  (1)情节特别轻微的;

  (2)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

  (3)出于他人胁迫或者诱骗的;

  (4)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自己的违法行为的;

  (5)有立功表现的。

  以上就是有关侮辱诽谤治安处罚标准的相关内容。诽谤的轻重和情节严重情况不同,治安管理处罚法诽谤他人的相关处罚也不同,具体的处罚标准,相关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法律进行,而公民生活中要做到既不诽谤他人也不接受他人诽谤。

 

 

诽谤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对于情节严重,一般理解为是手段恶劣,后果严重,影响很坏的情形。关于手段恶劣,即散布诽谤内容的手段,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用文字散布,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为了达到使诽谤内容传播得广,使被诽谤人受打击大,而采用的手段,应可认定为手段恶劣如在工厂门口、政府门口、菜场门口、职工宿舍楼门口张贴大字报。关于后果严重,如造成被诽谤人自杀、精神失常、失去生活工作能力、神情恍惚而发生意外事故等等,应可认定为后果严重。关于影响很坏,主要是指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的。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3、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哪些情形不构成诽谤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不构成诽谤罪的情形有下列三种:

1、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

3、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三、诽谤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综上所述,在诽谤罪的构成要件中,有一条就是明确诽谤行为必须情节严重才能构成犯罪。诽谤罪情节严重的认定,一般是看手段和影响,比如在网络上诽谤的,如果同一信息被转发五百次,或者造成受害人自杀、精神异常的,可以认定为情节严重。法院对诽谤罪的量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侮辱罪司法解释

刑法条文〕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第九十八条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

第一,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一般表现为漫骂、羞辱他人的姓名,他人的姓名进行有损人格的恶意解释,以使他人的人格、名誉受到损害。

第二,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也可以表现为对其肖像的侮辱,因为肖像权是公民对自己的肖像利用和保护的一种权利,肖像与人的人格不可分享,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形象的社会评价和人格。

第三,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还表现在对他人的名誉进行一定的毁损,名誉是公名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望声誉,是一个公民的品德、才干、信誉等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根据我国的民法规定,公民自出生之日起,即平等地享有人格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人身权利。

第四,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如果情节稍轻或者对受害人造成的后果不严重,就按《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只有当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才会构成刑事重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综上所述,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主要是对受害人姓名、肖像、名誉等方面的毁损,以致损害他人的人格权利。

 

 

 

 

民事维权:

侮辱或诽谤,已经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是可以提起民事诉讼的。如果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诽谤罪

诽谤的词义解释是:以不实之词毁人。通过捏造事实,散布对他人名誉不利的言论,给他人造成损害,但未达到诽谤罪的严重程度的,在我国,应根据民法通则120条规定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可见,认定名誉权侵权时,不因侵权人为新闻媒体而要求受害人证明侵权人具有真实恶意。一般来讲,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客观上有针对性地制作诽谤他人名誉的信息,主观上故意进行了散布,即可认定为侵权。受害者可以向侵权行为发生地或结果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诽谤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适用我国刑法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但我国刑法仅对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的诽谤行为予以规制,新闻媒体等单位则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关于情节严重的认定,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而略有变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认定符合诽谤罪中情节严重这一构成要件。

 

 

侮辱罪与诽谤罪区别

对于侮辱罪诽谤罪来说,这两种罪侵犯的客体都是公民的人格和名誉,犯罪的都直接伤害了公民的人格和名誉及尊严。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客观方面表现不同:侮辱罪: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诽谤罪: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注意:侮辱罪和诽谤罪针对的对象是特定的个人。

犯罪手段是不同的:前者是公然进行的,包括可能使用的暴力;而后者只能以言语、文字方式来进行的。前者不需要有捏造事实的过程,只要有公然侮辱的行为,情节就够了,而后者必须有捏造他人事实,并公开扩散两个行为。

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行为人是出于故意,并具有贬低、破坏他人人格、名誉的目的。

认定:要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把侮辱罪和诽谤罪和一般的侮辱、诽谤区别开来。要把《刑法》上的侮辱、诽谤罪与《民法》的侮辱、诽谤行为区别开来。

我国《刑法》规定,侮辱罪和诽谤罪在一般情况下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王亚律师

王亚律师

服务地区: 辽宁-鞍山

服务时间:08:00-23:00

律所机构: 辽宁鞍大律师事务所

133-2210-155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