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法律快车 > 曲靖律师 > 张顺洪律师 > 律师文集 > 文集详情
律师信息

第二次判决离婚的几率

非原创(平台) 发布时间:2024-04-16 浏览量:0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可以通过协议离婚以及诉讼离婚两种方式,当对夫妻财产分配无法协商一致时,通常就会选择诉讼离婚。那么第二次判决离婚的几率有多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第二次判决离婚的几率

  虽然当事人第二次起诉法院叛离的概率比较大,法院内部往往也以“反复诉讼”作为影响离婚案件判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毕竟不一定符合必然判离的法定条件,若第二次法院仍不叛离,即便当事人上诉,结果往往也不会改变。

  一般来讲,对于以下几种情况,即使第二次起诉,法院也会很慎重考虑是否叛离,遇到以下情况的案件要格外慎重,不要过于自信而忽视了关键证据的收集。

  (一)第一次判决不准离婚或调解和好,但之后夫妻感情有好转迹象,感情可能修复的。

  (二)军婚的。军婚受到保护,这是新中国建立之前就形成的原则,现在依然规定在现行法律之中。对于军婚,如果没有法定叛离的情节,军人一方又坚决不肯离婚,即使是第二次起诉,法院判离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当事人住房困难的。若当事人离婚后住房没有着落,考虑到当事人的实际生活问题,法院也会格外慎重。

  (四)老年人离婚的。老年人离婚,涉及的法律和实际问题较多。一般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离婚案件中,一方或双方往往已没有工作,退休在家,也没有能力再购房,离异后,很难再婚。对于老年人离婚的,若另一方坚决不同意离婚,法院判决也会相对慎重。

  (五)一方当事人有特殊生活困难的。比如,一方有工作能力,收入较高;另一方没有工作能力,或基本没有收入能力,但为家庭做出了较大贡献。一旦离婚,另一方没有收入来源,这种情况下,即使一方第二次起诉离婚,但法院还是会以调解为主,慎重叛离。

  (六)一方当事人情绪激动,易做出极端行为的。比如,以自杀、无理上访、投诉等方式给法官和对方当事人施加压力的,法院一般还是要酌情考虑这些因素的。

第二次判决离婚

  二、第二次起诉判离婚的情形有哪些

  (一)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他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

  (二)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隐瞒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

  (四)一方骗取对方,或者在结婚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的。

  (五)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后,未同居生活,无和好可能的。

  (六)包办、买卖婚姻,婚后一方随即提出离婚,或者虽共同生活多年,但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

  (七)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3年,确无和好可能的,或者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一年,互不履行夫妻义务的。

  (八)一方与他人通奸、非法同居,经教育仍无悔改表现,无过错一方起诉离婚,或者过错方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离婚,经教育、处分,或在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过错方又起诉离婚,确无和好可能的。

  (九)一方重婚,对方提出离婚的。

  (十)一方好逸恶劳、有赌博恶习,不履行家庭义务,屡教不改,夫妻难以共同生活的。

  (十一)一方被依法判处长期徒刑,或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伤害夫妻感情的。

  三、第一次起诉离婚要多长时间才可以提出第二次起诉离婚

  《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诉讼离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1、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若有以上所列举的情况,就可以直接判离婚。如果实在未到非离不可,那就得在第一次诉讼后,六个月后提起第二次离婚诉讼。

  对于离婚,法院确认双方感情破裂且没有不允许离婚的理由,都是会判决离婚的。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第二次判决离婚的几率的相关知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张顺洪律师

张顺洪律师

服务地区: 全国

服务时间:09:00-21:00

律所机构: 云南毅卓律师事务所

152-8789-749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