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岩律师

赵东岩

律师
服务地区:黑龙江-哈尔滨

擅长:债权债务,合同纠纷,知识产权,婚姻家庭,刑事案件,综合

不当得利纠纷举证责任分配

来源:赵东岩律师
发布时间:2017-11-16
人浏览

不当得利纠纷举证责任分配 

【案例】

 

甲于2013年向乙借款100万元,并于2014年向丙汇款100万元。其后乙以借条为凭将甲诉至法院,要求归还借款100万元,甲抗辩称之前已按乙的要求将款项归还给丙,债务已履行完毕,但未能提供证据,乙亦否认该事实,法院即判决支持乙的诉请。甲遂以不当得利为由起诉丙,认为丙不具有法律上获取该钱款的原因,要求返还100万元。丙承认与甲不存在债务关系,但称该钱款系丁委托他人汇入用于支付货款,自己并非不当得利

 

【分析】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有四个:一方获有利益;他方受到损失;获利与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获利无法律上原因。而民事诉讼中最大的争议焦点是对“无法律上原因”的举证责任分配,到底是由请求人证明“无法律上原因”,还是由被请求人证明“存在法律上原因”。现行法律未对此作出统一规定,导致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各地区法院的裁决结果难以一致,甚至失之偏颇。

 

一、对“无法律上原因”举证责任分配的争议

 

当下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请求人即给付人证明对方受益“无法律上原因”;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由被请求人即受益人证明其受益“存在法律上原因”;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应当区分不当得利的具体类型,在给付型不当得利中由请求人证明对方之受益“无法律上原因”,而在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由被请求人证明其受益“存在法律上原因”。

 

第一种观点严格遵循了法律要件分类学说,作为现行举证责任分配之通说,其认为在诉讼中应当由主张权利发生的当事人对权利发生的要件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

 

第二种观点的学理依据是待证事实分类说,该说将待证事实区分为积极事实、消极事实并以此分配举证责任。积极事实即主张存在某种事实;消极事实即主张不存在某种事实。该说认为,积极事实能够证明,也容易证明,但消极事实难以证明。证明“某事实不存在”既有逻辑缺陷,在现实中也难以达成,会让请求人陷入举证不能的困境。强迫主张消极事实的人承担证明责任必然有失公正。而不当得利诉讼中的“无法律上原因”属于消极事实,请求人无法举证,应当由受益人来证明“存在法律上原因”。我国《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亦是出于对待证事实举证能力平衡的考量。

 

第三种观点综合了法律要件分类说、待证事实分类说等证明责任理论,强调应先区分不当得利诉讼的不同类型,并根据其类型分配举证责任,从而达到程序上普适应用与实体上个案公平的统一。

 

二、对给付型不当得利应由请求人承担举证责任

 

从民法理论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看,不当得利因其原因的不同可以区分为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给付型不当得利是因请求人的给付行为而产生,即请求人实施了有意识的、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人财产的行为;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则是基于给付行为之外的事由产生,如事实行为(误食他人饭菜)、事件(果实落入邻家)、法律规定(如添附)等。对于给付型不当得利,应当由请求人承担举证责任,理由如下:

 

1、“谁主张、谁举证”系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不论是学界通说(法律要件分类说)或是现行立法规定,均认为除非有特殊情形,否则应由主张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者,对产生该权利或法律关系的法律构成要件事实承担举证责任。现行法律并未对不当得利诉讼规定除外的举证规则,因此仍应将该原则视为分配举证责任的基础性因素。除非请求人确实存在逻辑和现实上不能证明的情形,否则应由请求人对其主张权利的基础,即对“无法律上原因”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2、“无法律上原因”在给付型不当得利中能够被证明。“无法律上原因”虽从文意上属于消极事实,但因为请求人的给付行为系基于特定目的、有意识的,亦即存在给付的法律原因。这些原因可以是债务消灭、取得债权或赠与等,而缺乏这些这些法律原因给付利益的即可构成不当得利。因此请求人可通过证明实施给付时存在法律原因以及之后该原因关系不成立、无效、被撤销的事实来实现对“无法律上原因”的证成。

 

3、请求人具备证据保留的便利性。在给付型不当得利中,请求人对证据的保留、控制能力相比被请求人更有利。在很多情况下,一方的给付、另一方的受领行为仅表明一个常规法律关系(如归还借款、履行合同等)的终结,而不是不当得利法律关系的开始。作为受领的一方,难以预知对方会主张不当得利,因此一般不会、也无必要保留相关证据(如返还借条、交付货物)。而作为给付方,在给付目的未完成的情况下,更有意识也更有能力掌握相关事实证据。在日常交易中,一般也是由给付方保留证据,以便日后据此请求他人返还利益或支付对价,而不是由利益收受者保留证据,以防对方日后提出返还请求。因此请求人的举证能力更为充分。

 

4、请求人应当承担风险。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如何权衡请求人与被请求人权利的取舍,这主要取决于民商事法律的实体宗旨。在整体上,民商事法律首先应关注对交易安全、稳定性的保护。从此角度出发,当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情况下,应当视现状为“无过错”,所以应由主张“错误”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而且在给付型不当得利中,请求者是财产的最初控制者,是财产发生变动的主体,其有必要的谨慎义务确保给付行为合乎特定目的。若因自己的过失没有保留证据,导致给付行为得不到法律确认,亦应自行承担风险。在实体民事行为中设定由给付人承担交易风险,也决定了在诉讼程序中需由请求人承担举证责任和诉讼风险。

 

因此,对给付型不当得利应由请求人对“无法律上原因”承担举证责任。而在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将举证责任归于被请求人,是因为在该类纠纷中,不当得利的发生不是基于特定目的的给付行为,而是因为事实行为、事件、法律规定等情由,如让请求人举证排除各项原因的合理性,则明显加大了请求人的举证难度,容易导致程序和实体的不公正。因其情形多样,在此不予赘述。

 

三、案例中法律关系的认定及裁判

 

在上述案例中,甲向丙汇款100万元,事实清楚,甲具有明确的给付行为,属于给付型不当得利,应由甲对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特别是“无法律上原因”承担举证责任。甲应当说明其给付的原因法律关系,并证明该法律关系不成立、无效、被撤销事实。现甲主张其系为清偿乙的债务而向丙汇款,但无法证明指示事实的存在,丙对此予以否认,并对汇款原因另作解释,致使给付行为的原因法律关系难以确认,案件事实真伪不明。在此情况下,应由甲承担败诉的风险。

 

对于该案例的法律关系,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即假使请求人甲诉称事实为真,其诉讼主张也不能得到支持。如果甲接受乙的指示向丙支付款项,那么三方构成指示付款关系。其中指示人(乙)与被指示人(甲)间系资金关系,指示人(乙)与受益人(丙)间系对价关系,而被指示人(甲)与受益人(丙)间不成立直接对应的债务关系。被指示人承诺依指示向受益人付款,其原因可能为向指示人履行债务或代为支付等;指示人示意向受益人付款,原因亦可能是履行债务、赠与等。当被指示人完成给付后,如果因为与指示人间的资金关系出现瑕疵(不成立、无效、被撤销等)而发生纠纷,不能直接以“不当得利”为由向受益人主张返还,而应当向其债务关系相对方主张权利。如果允许被指示人以“不当得利”突破既有的债务关系的相对性,必然引起法律关系和交易秩序的混乱。而且不当得利是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本身具有自己的构成要件及适用范围,不能作为当事人在其他具体民事法律关系中缺少证据时的请求权基础。因此,本案中即使甲所诉事实为真,其亦不能向丙主张不当得利返还。

 

由上文引发的相关评论

 

不当得利纠纷的举证责任法律上并未有特殊规定或者明确其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因此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一般举证规则即“谁主张谁举证”。财产给付作为一种有意识地增加他人财产的民事行为,通常有其给付目的和原因。如果给付一方也就是不当得利纠纷的原告未提供充分证据以证明给付义务不存在、给付对象错误、给付目的欠缺或者给付目的不能达到等事实的,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然而不当得利纠纷案件被告并非完全无需承担举证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发生举证责任的转换。作为收受款项的一方,需要对自己获利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说明或者解释并提交初步的证据,以使得法官能够推断本案具有其他基础法律关系(或者合同或者其他)的可能。如果被告仅否认不当得利却无法对获利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此时要求原告再就无法律上的原因进行举证明显过于苛刻。

 

但是在确定被告的举证责任上,要注意两点:第一,如果原告曾经以其他基础关系纠纷(如借款、买卖等)就同一事实起诉同一被告,后撤诉或因证据不足被法院驳回起诉,则应当降低被告的证明标准甚至只需要提供前一诉的书证即可。第二,对被告的举证责任绝不能够与原告的举证责任等同,只要能够使得法官内心怀疑双方之间存在基础法律关系的可能即可。

 

不当得利司法泛滥化的表现主要有两种情形:第一,给付一方因在基础法律关系纠纷中举证困难被法院驳回诉请后以不当得利纠纷作为技术性或兜底性选择,意图利用不当得利制度追究主观上的公平结果。第二,给付一方完全隐匿、否认真实的基础性法律关系(也就是给付的真正原因),有意截取款项支付过程之片段以期望通过不当得利纠纷举证责任倒置(误区)得到收受款项一方败诉的结果。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与不当得利制度固有功能以及立法本意不相符。法院在个案审理中,有必要明确不当得利纠纷的举证责任,纠正当事人对不当得利纠纷举证责任分配的认识性误区,对不当得利纠纷泛滥化予以适当规制。

 

关于不当得利与民间借贷的最新判决

 

此前微博上有讨论“不当得利”的问题,题干如下:只有转帐凭证、没有借条及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是以借贷起诉还是以不当得利起诉更好?

 

新收到一份上海二中院的判决书,该判决对于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有较为完整的说明,我方代理的当事人在二审中再次胜诉。现对该判决略作介绍。

 

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

 

该案在一审中,原告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被告返还“错付”的款项;在二审中,又开始以“借贷”主张“不当得利”(上诉人主张很混乱),但均被法院判决驳回。

 

实务中其实比较常见的是:当事人往往在不当得利纠纷诉讼中败诉后,又向法院起诉民间借贷纠纷;或者先主张民间借贷纠纷,在败诉后又主张是不当得利。在这种情况下,两连败的可能性极高。

 

一审法院认为,在不当得利中,原告必须证明:(1)给付的事实。(2)错误给付的原因。

 

说得简单一点,在具体案件中,如果你主张你汇款的时候汇错了那么你不但要证明汇款的事实,还要证明你为什么会汇错了。不当得利虽然是“无法律上的原因”,但错误给付本身不会是毫无原因的。法院要求原告必须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告诉法院,为何会汇款汇错了?

 

【关于阴阳合同】

 

被告在本案中主张双方是签订了阴阳合同,即双方说好是175万元出售系争房屋的,但为了避税,签订了148万元的买卖合同。但从判决书上来看,并非本案审理的焦点,因为在真伪不明的时候,“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时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被告不承担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判决内容摘录】

 

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判决摘录如下:

 

2012917日,蒋某、王某签订《房地产买卖合同》,王某向蒋某出售系争商铺,转让价格为148万元,交易中产生的税款由蒋某支付。同日,蒋某向王某汇入175万元。蒋某诉至人民法院要求王某返还27万元。

 

原审法院认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本案系不当得利纠纷,蒋某应对给付的事实及错误给付的原因承担举证责任。现蒋某虽举证证明汇入王某账户175万元的事实,但未能证明其所主张的错误给付27万元的原因,蒋某应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另从蒋某的陈述来看,蒋某作为一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在2012917日将27万元错误给付王某的情况下,如此大的金额发生错误,蒋某在起诉前长达9个月的时间内完全可以向王某提出返还不当得利主张,也可以向银行提出异议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但蒋某却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曾经采取过相关措施,显然不符常理。因此,在蒋某未能充分举证的情况下,其诉讼请求法院难以支持……判决驳回蒋某诉讼请求。

 

判决后,蒋某不服上诉称,双方系认识多年的朋友。20129月,王某欲购买一套更大的商铺,故将系争商铺以人民币148万元转让给蒋某。除去此次卖房款148万元,王某尚有资金缺口27万元左右。故蒋某于2012917日将175万元汇给王某。系争房屋买卖合同中的房屋转让价也是148万元,无需再支付其他费用,而王某取得超出合同价款的27万元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已构成不当得利,因此王某应返还蒋某27万元。

 

被上诉人王某辩称:20125月,其以148万元购买了商铺。20129月,其以175万元将系争商铺转让给蒋某。为了少缴税收,故房屋买卖合同的转让价只写了148万元。王某在购买系争商铺时支付了149万元(含税),不可能亏本出售系争房屋。

 

二审法院认为: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本案中,上诉人系使财产发生变动的主张,控制财产资源的变动,故应由其承担举证责任。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上诉人蒋某在双方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之日,通过银行一次性汇款给王某175万元的性质。蒋某称该款中148万元系购房款,其余27万元为王某购买大商铺所需要的资金缺口,但没有证据证明该27万元为双方达成合意的借款款项,故蒋某应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原审法院判决正确应予维持。

以上内容由赵东岩律师提供,若您案情紧急,法律快车建议您致电赵东岩律师咨询。
赵东岩律师
赵东岩律师
帮助过 18人好评:16
  • 经验丰富
  • 态度好
  • 解答快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华山路20号
律师信息LAWYER INFORMATION
  • 律师姓名:赵东岩
  • 执业律所:天津行通(哈尔滨)律师事务所
  • 职  务:
  • 执业证号:12301*********366
联系本人CONTACT ME
  • 服务地区:黑龙江-哈尔滨
  • 地  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华山路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