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融资 > 中小企业融资 > 融资租赁与传统租赁的区别

融资租赁与传统租赁的区别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5-16 10:48:06 人浏览

导读:

融租租赁与传统租赁的区别就是融资租赁是以承租人占用融资成本的时间计算租金的,而传统的承租人是以租赁使用的时间来计算租金的。融资租赁是起源于美国的新型融资方式,符合现代市场交易的需求,市场潜力广阔,具有良好的前景。

  融租租赁与传统租赁的区别就是融资租赁是以承租人占用融资成本的时间计算租金的,而传统的承租人是以租赁使用的时间来计算租金的。融资租赁是起源于美国的新型融资方式,符合现代市场交易的需求,市场潜力广阔,具有良好的前景。

  一、融资租赁与传统租赁的区别

  融资租赁和传统租赁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传统租赁以承租人租赁使用物件的时间计算租金,而融资租赁以承租人占用融资成本的时间计算租金。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融资方式,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新型交易方式,由于它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在20世纪60~70年代迅速在全世界发展起来,当今已成为企业更新设备的主要融资手段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这种业务方式后,三十多年来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比起发达国家来,租赁的优势还远未发挥出来,市场潜力很大。

  二、租赁的基本内容

  (一)租赁当事人

  出租人:出租物件的所有者,拥有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将物品租给他人使用,收取报酬。

  承租人:出租物件的使用者,租用出租人物品,向出租人支付一定的费用。

  (二)租赁标的

  租赁标的指用于租赁的物件。

  (三)租赁期限

  即租期,指出租人出让物件给承租人使用的期限。物品的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

  租赁期间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不得超过二十年。

  (四)租赁费用

  即租金,是承租人在租期内获得租赁物品的使用权而支付的代价。

  三、融资方式都有哪些

  (一)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等)提供资金,并确定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由金融机构代办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金融机构只收取手续费,风险由委托人完全承担的贷款。

  形象的说,就是在a公司和b公司之间加了一个银行,形成了a公司→银行→b公司的一个贷款流程,这样就合法了。

  (二)债权转让

  债权转让,是指合同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债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

  如a公司现在拥有对b公司的债权200万元,但是这笔钱要在3各月后b公司才能支付。但是因为a公司急着扩大生产急需这200万元,这时可以用债权转让的方式,由c公司受让a公司的债权,转让对价为200万元及利息。这样和c公司直接借钱给a公司100万元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因为是债权转让,所以是合法的。

  (三)信托贷款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根据《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可以作为委托人以信托贷款的方式实现借贷给另一企业的目的。信托贷款的贷款对象是由受托人确定的,委托人在乎的是收益,而不是借款给谁。

  (四)自然人替身模式

  由于企业和公民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依法受法律保护。所以出借方可以先将资金借给个人(通常为借入资金方的大股东或者可信赖的第三人),该个人再将资金借给实际使用资金的企业,该企业则为该个人向资金出借方的企业提供连带保证,或者再提供抵押、质押等担保。如果个人不能还款时,则出借方追索个人借款人,并同时要求担保企业承担担保责任。

  不过,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这是一个程序上的要求。

  (五)存单质押担保贷款模式

  存单质押担保贷款模式是与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模式。拟出借资金方实际并不借出自己,而是将自己存入银行取得存单,并以该存单为借款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作质押担保。

  以存款做单板,其安全度很高,而且银行业可以获得利息,企业可以从银行实际获得贷款资金。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则将在质押存单账户中直接划扣还款。担保方则可以向借款人追偿。该种模式下存单质押担保人不能按借贷关系收取利息,但是可以收取一定的担保费。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融资租赁与传统租赁的区别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融资租赁是新型的交易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租赁来说更符合市场的需求。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