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关系 > 解除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解除补偿协议中双方无未结事宜

劳动关系解除补偿协议中双方无未结事宜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2-25 10:50:53 人浏览

导读:

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劳动关系而言很多时候会涉及到劳动关系的解除问题,一般会牵涉到经济补偿,那么你知道劳动关系解除补偿协议中双方无未结事宜怎么办吗?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劳动关系而言很多时候会涉及到劳动关系的解除问题,一般会牵涉到经济补偿,那么你知道劳动关系解除补偿协议中双方无未结事宜怎么办吗?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劳动关系解除补偿协议中双方无未结事宜

  甲方:(公司)

  乙方:(员工)

  甲、乙双方就 年 月 日时,所签订的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补偿协议书,增订补充协议;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条款如下:

  一、甲方同意支付乙方经济补偿金,计人民币¥ 元整。

  二、该补充协议具保密性质,乙方同意不对第三人泄露本文件信息,以维护甲方利益。

  三、本协议经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甲方: 乙方:

  年 月 日

  二、个人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标准

  按照现行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按照《劳动法》第24条、第26条、第27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如果是劳动者个人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将无法获得经济补偿。

  获得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的12种情况: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提前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

  用人单位以暴力、胁迫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导致劳动者辞职的;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导致劳动者辞职的;

  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加班加点工资或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劳动合同期内用人单位破产或者解散的;

  劳动合同终止,地方有特殊规定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按半个月工资标准支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济补偿金的月工资为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本人月平均工资,工资计算标准最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解除劳动关系的补偿金要交个人所得税吗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退职费、安置费等所得要按照以下方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即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

  个人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又再次任职、受雇的,对个人已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不再与再次任职、受雇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补缴个人所得税。

  若其获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超过上一年度的职工的平均收入的三倍,则是需要缴纳个税的。由此可以看出,一般来来说,解除劳动合同是不需要缴纳个税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劳动关系解除补偿协议中双方无未结事宜的相关内容,用人单位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请及时咨询律师处理,法律快车提供专业律师,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