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征地补偿 > 征地程序 > 征地补偿程序 > 被征地农民社保流程

被征地农民社保流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2-28 17:29:45 人浏览

导读:

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办理参保流程为:申请与受理;审核与呈批;出具审核意见。接下来,法律快车的小编为您介绍被征地农民社保流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办理参保流程为:申请与受理;审核与呈批;出具审核意见。接下来,法律快车的小编为您介绍被征地农民社保流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一、被征地农民社保流程

  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且符合办理规定条件的,按以下程序办理参保手续。

  (一)申请与受理

  用地单位提交的征地社保审核材料,由征地项目所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受理和初审;区人社局初审后出具《广州市xx区人社局关于申请审核xx项目社会保障落实情况的函》,附上所需材料,通过网办系统提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审核与呈批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

  1、对符合相关规定的:报省政府批准征地的项目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具审核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征地的项目,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初审后将有关材料报送省人社厅省出具审核意见。

  2、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限期会同相关单位核实、更正、补充材料或退件处理。

  (三)出具审核意见

  对需报省政府批准征地项目,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具征地社会保障审核意见书;对报国务院批准征地项目,呈报省人力资源和保障厅审核。

  被征地农民参保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由各被征地村(社区)提供征地协议及土地补偿合同;

  (二)被征地农民身份证及户口本等证明;

  (三)填报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花名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申请表》及《被征地农民待遇审批表》;

  (四)由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后的《征地情况及保障资金明细表》。

  经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手册》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证》。

  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条件

  参保办法是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根据经济承受能力,可自愿选择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按照男年满16周岁不满45周岁(女年满16周岁不满40周岁)、男年满45周岁不满55周岁(女年满40周岁不满50周岁)、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3个年龄段,一次性分别缴纳5年、10年、15年养老保险费。年满70周岁及以上的被征地农民,个人承担的养老保险费用按照个人应缴纳费用的50%缴纳。被征地农民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府补贴标准一致。不同的是,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不用缴纳一次性费用。

  三、农民失地保险每月多少

  农民失地保险就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各地政策实施有所不同,一般按照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缴费比例,按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缴费数额,并且逐步提高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

  1、已到领取养老保险金年龄:

  第一档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缴纳9240至27720元,财政给予3960至11880元的补助,每月可领取220元的养老金。

  第二档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缴纳11544至34632元,财政给予4056至12168元的补助,每月可领取260元。

  第三档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缴纳13860至41580元,财政给予4140至12420元的补助,每月可领取300养老金。

  2、接近领取养老保险金年龄:

  第一档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缴纳32340元,财政给予13860元的补助,每月可领取220元的养老金。

  第二档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缴纳40404元,财政给予14196元的补助,每月可领取260元。

  第三档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缴纳48510元,财政给予14490元的补助,每月可领取300养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国家出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以保障农民的权益。被征地农民社保流程,法律快车的小编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若有更多法律问题,可以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