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小区物权 > 房屋产权 > 商品房的产权是多少年

商品房的产权是多少年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2-07 07:49:11 人浏览

导读:

买房子首先要看的肯定是房子的性质,不同类型商品房的使用年限不用的,就意味着业主续期缴纳年限就不同。那么为了让大家能够详细了解商品房的产权是多少年的相关法律问题,下面将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买房子首先要看的肯定是房子的性质,不同类型商品房的使用年限不用的,就意味着业主续期缴纳年限就不同。那么为了让大家能够详细了解商品房的产权是多少年的相关法律问题,下面将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商品房的产权是多少年

  商品房的产权年限一般有70年、50年、40年三种说法。

  商品房产权年限具体是多少年是和商品房的性质密切相关的。商用的是40年,商住两用的是50年的,商品房居住是70年。

  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

  (一)居住用地七十年;

  (二)工业用地五十年;

  (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五十年;

  (四)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四十年;

  (五)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二、购买期房时要确保开发商拥有哪些证件

  购房者在购买期房时,一定要确保开发商有以下“五证”:

  (1)《国有土地使用证》,是证明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获得了在一定年限内某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凭证;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土地前,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符合城市规划的法定凭证;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有关建设工程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

  (4)《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5)《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

  三、购买的期房后可以退吗

  (1)商品房买卖合同内容异于认购书内容。

  商品房交易通常采用先签认购书后签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方式,从性质上讲商品房认购书属带未决条款的预约。由于合同主要条款已经确定,合同已经成立,对未决事项双方应继续谈判以签订本约。如果开发商提供的格式合同与认购书条款不一致,或者商品房买卖合同条款不合理,此时买方有权拒签,并要求返还定金。

  (2)开发商未取得相应的批准、证件。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规定对商品房预售限定了严格的条件,其中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是开发商预售的前提。如果开发商没有取得预售许可证进行预售,所签订的合同则没有法律效力,业主有权要求退房。

  (3)开发商单方变更规划。

  在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后,如果开发商未经买方同意单方变更朝向、面积、户型等规划、设计,买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开发商支付相应赔偿金。

  (4)按揭未获批准。

  因不可归责于买方的事由导致不能签订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并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买方有权请求解除合同。

  (5)先卖后抵、一房二卖或先抵后卖。

  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或商品房买卖合同签订后,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的,或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买受人有权要求解除或撤销合同并要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

  (6)面积误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出卖人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建筑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对此有约定的,依约定处理;如无约定,则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过3%,买受人有权请求解除合同。

  (7)质量瑕疵。

  如果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或者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买受人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8)拆迁补偿安置房屋。

  出卖人故意隐瞒所售房屋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事实的,买受人有权要求退房,并可向出卖人主张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

  (9)迟延交房。

  实践中,开发商通常通过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较低的交房条件(如交房条件不是取得竣工验收备案,而是单项验收合格等)进行规避。

  (10)逾期办证。

  商品房买卖合同通常会对办证期限作出明确约定,如果因开发商原因致使超过办证期限未取得房产证,买方有权选择退房并要求开发商支付赔偿金。对此开发商一般通过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时设定相当长的办证时间(如签订本合同之日起500天)进行规避。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品房的产权是多少年”的相关内容,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商品房小区的水电都是按民用标准收费的。若还遇到其它问题,欢迎上法律快车的法律平台,咨询专业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