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 > 商标权 > 商标转让和商标许可有哪些不同

商标转让和商标许可有哪些不同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2 06:31:50 人浏览

导读:

商标权也是受法律所保护的,注册商标的保护期限一般是十年。商标持有人可以将自己的注册商标转让给他人或者授权他人使用商标的许可,那么商标转让和商标许可有哪些不同?阅读完以下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的。

  商标权也是受法律所保护的,注册商标的保护期限一般是十年。商标持有人可以将自己的注册商标转让给他人或者授权他人使用商标的许可,那么商标转让和商标许可有哪些不同?阅读完以下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的。

商标转让和商标许可有哪些不同

  一、商标转让和商标许可有哪些不同

  (一)商标转让和商标许可定义不同:

  1、商标转让的意思是商标注册人在注册商标的有效期内,依法定程序,将商标专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的行为。转移的是商标的所有权,商标转让后转让人不享有处置商标的任何权利。商标转让一般有合同转让、继受转让和因行政命令而发生的转让。

  2、商标许可的意思就是商标使用权的转让,商标的所有权并不发生转移。商标许可分为普通许可、独占许可和排他许可。商标许可后许可人还享有商标的所有权,有的也可以继续使用商标。

  (二)商标转让和商标许可具体不同:

  1、注册商标的转让要向国家工商局商标局申请核准;而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只需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并报当地工商机关备案。

  2、在转让中,受让人在遵守《商标法》的前提下自由决定对该商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期限;而在使用许可中,由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共同确定该商标的使用许可期限。

  3、注册商标转让实质上是商标权主体的变更;而使用许可实质上是商标使用主体的扩展。

  4、商标转让应当将相同类似商品上注册的相同或近似商标一并转让,商标许可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5、在转让中转让人不再享有商标权,不负有监督受让人商品(或服务)质量的义务;而在使用许可中许可人继续拥有商标权,负有监督被许可人使用该商标商品(或服务)质量的义务。

  6、商标转让需要签订相关转让申请文件共同提交商标局备案转让,其法律结果是商标专用权的转移,而商标许可只需要签订商标许可合同即可。商标许可应当提交商标局进行商标许可合同备案,不去备案的法律后果是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7、在转让行为中,受让方要符合法定条件;在许可行为中,对被许可人的条件要求相对要宽。

  8、在转让中,转让人将注册商标的所有权、专用权、转让权、使用许可权和法律诉讼权全部转让给受让人;在使用许可中,被许可人只享有使用许可的权利。

  二、商标许可的类型

  (一)普通许可:“薄利多销”的形式

  即许可人允许被许可人在规定的地域范围内使用合同项下的注册商标。同时,许可人保留自己在该地区内使用该注册商标和再授予第三人使用该注册商标的权利。

  这种许可方式多适用于被许可人生产能力有限或者产品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条件下,许可人可以多选择几个被许可人,而每个许可证的售价相对较低,因而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方式。对被许可人来说其获得的商标使用权是非排他性的,因此如果合同涉及的注册商标被第三人擅自使用,被许可人一般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对侵权者起诉,而只能将有关情况告知许可人,由许可人对侵权行为采取必要措施。

  (二)独占许可:可对抗商标所有人的独家使用

  即在规定地域范围内,被许可人对授权使用的注册商标享有独占使用权。许可人不得再将同一商标许可给第三人,许可人自己也不得在该地域内使用该商标。独占许可的使用费比其他许可证要高得多,所以只有当被许可人从产品竞争的市场效果考虑,认为自己确有必要在一定区域内独占使用该商标才会要求得到这种许可。

  被许可人的法律地位相当于“准商标权人”,当在规定地域内发现商标侵权行为时,被许可人可以“利害关系人”身份直接起诉侵权者。

  (三)排他许可:商标权人和被许可人使用的并行

  在此种情况下,除许可人给予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利外,被许可人还可享有排除第三人使用的权利。即许可人不得把同一许可再给予任何第三人,但许可人保留自己使用同一注册商标的权利。排他许可仅仅是排除第三方在该地域内使用该商标。

  三、商标许可应注意哪些法律问题?

  (一)被许可人在被许可商品上使用注册商标,不得超出许可范围;

  (二)被许可人应当按照被许可的商标标样进行商标使用,不得超出许可范围;

  (三)被许可商标应当是合法、有效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商标转让和商标许可有哪些不同的相关内容。综上,商标转让和商标许可的区别包括在定义、受让主体的商标使用权限的不同等。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法律快车律师,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引用法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