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保护 > 老字号保护 > "老字号"应积极参与"申遗"

"老字号"应积极参与"申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5-13 08:33:03 人浏览

导读:

随着名满海内外的天津“三绝”——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的制作技艺共同“申遗”,近日,天津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已经结束,专家评审即将开始。此次天津市共有89个项目参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选,参评数量超过第一批。一

  随着名满海内外的天津“三绝”——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的制作技艺共同“申遗”,近日,天津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已经结束,专家评审即将开始。此次天津市共有89个项目参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选,参评数量超过第一批。一些被市民熟知的传统手工技艺申报积极,数量较多,而民间文学、传统医药等项目则成为薄弱环节,尤其是在传统医药大项中,仅有“达仁堂”等几个项目申报,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知名度的国医世家没有参评。(人民网·天津视窗)

  其实,类似津门一些与“申遗”无缘的老字号企业在国内仍为数不少。譬如,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江苏省,到目前为止已拥有123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包括37个国家级项目,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不过,与“申遗”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不少拥有传统工艺的“老字号”企业却因为种种原因对“申遗”望而却步。比如,苏北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三和四美酱菜和谢馥春化妆品都是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但这两家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却没有申报任何级别的非遗项目。

  “老字号”企业在“申遗”面前望而却步,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企业多是民间作坊或小型企业,怕在申报非遗过程中泄露技艺,从而放弃申请。其实,这些顾虑是多余的,申报“非遗”并不涉及核心技艺;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大中型企业,更倾向于利用自身能力来保护传统技艺。非遗的保护对象主要是那些濒危的项目,但前提是自愿。对于大量的“老字号”企业来说,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非常重要。

  可见,许多“老字号”企业不愿申报非遗,除了企业经营者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认识不足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囿于财力目前仍无法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让很多企业感觉到“见不到回报”。例如江苏,目前每年投入用于非遗保护的资金为400万元,这对于江苏省庞大的非遗保护工程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另外,“非遗”申报的高成本也着实吓跑了相当一部分老字号企业。譬如,一个项目申报成功前,至少需要花费1至2万元;此外,搜集相关材料、撰写文本、制作宣传片等等,也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这对于一些经营情况本来就利薄的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当然,这并不是说,“申遗”对老字号企业就真的“没什么好处”。同样是名闻遐迩的地方特色产品,江苏恒顺集团的镇江香醋酿制技艺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恒顺香醋”早在申报“非遗”前,该公司就意识到同行业中一些老的工艺在流失,因此通过返聘退休工人和宣传香醋的传统工艺等方式,加强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2005年,一得知可以申请“非遗”时便积极参与。“申遗”成功之后,明显感觉到企业在市场开拓和产品的知名度上上了一个台阶,尤其是出口到国外市场,有很多人会因为有“非遗”的头衔而购买“恒顺香醋”。同样,国内知名白酒企业江苏洋河公司虽然对传统的酿酒工艺已有一套较完善的保护措施,但洋河酒积极申报“非遗”不仅仅是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更多的是看重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品牌的提升作用,而这一点只有能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才能“见效”。专家指出,“老字号”企业申报“非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但列入国家或省级非遗名录并不是唯一的保护途径,虽然,“老字号”申报“非遗”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衡量,但它对“老字号”企业的保护和发展肯定有益无害的。(知识产权报 吴学安)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