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事故诉讼 > 医疗事故诉讼时效 > 医疗事故最长诉讼时效

医疗事故最长诉讼时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30 10:04:09 人浏览

导读:

在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很多受害者出现医疗损害后第一个想法就是必须要去法院告他们,可是他们只知道向法院起诉,可是具体操作却不知道也不知道时效期限,那么医疗事故最长诉讼时效是多久?医疗事故诉讼如何举证?医疗事故诉讼陈述材料怎么写?针对这几个问题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很多受害者出现医疗损害后第一个想法就是必须要去法院告他们,可是他们只知道向法院起诉,可是具体操作却不知道也不知道时效期限,那么医疗事故最长诉讼时效是多久?医疗事故诉讼如何举证?医疗事故诉讼陈述材料怎么写?针对这几个问题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医疗事故最长诉讼时效

  (一)短期时效

  短期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下列时效为一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规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其他还有如《担保法》中规定的"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等。

  (二)长期诉讼时效

  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

  (三)最长诉讼时效

  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适用特殊的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为一年,所以医疗的诉讼时效适用为一年。医疗事故的诉讼时效只所以这么短,这是因为,一般身体受到伤害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损害后果将不再明显,给取证和索赔带来困难,不利于诉讼解决纠纷;从情理上讲,个人身体受到明显伤害在一年内还没有通过诉讼提出索赔要求的,可以推定为放弃了对侵害人主张赔偿的权利。

  有的病人可以在出院两年以后甚至十年以后仍然可以起诉医院,而法院也予以受理呢?这是因为,很多医疗伤害当时表现并不明显,病人并不能立即察觉。

  《民诉法解释》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医疗事故诉讼时效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二、医疗事故诉讼如何举证

  1、患者(原告)应当承担初步举证责任。患者(原告)应当首先证明其与医疗机构间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接受过被告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并因此受到损害。如果患者(原告)不能对上述问题提供证据予以证明,其请求权是不能得到人民法院支持的。上述问题,患者(原告)用门诊或者住院病历、检查诊疗报告单、诊断结论或者诊断证明等就足可以证明。故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在第一时间及时向医方要求复印病历、保存第一手资料尤为重要。

  2、医疗机构(被告)应当证明其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并证明其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这种证明不能是只有言语的抗辩,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

  3、如果医疗机构(被告)拿不出具有合理说服力、足以使人信赖并符合法定要求的证据,证明不了其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人民法院就会依照法律的规定推定医疗机构(被告)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并推定其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医疗机构(被告)就要承担败诉的结果。所以,一般情况下,通过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来获得证明,便是对医疗机构较为有利的选择;而作为患者(原告)一方的代理律师,一般都不会主动申请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三、医疗事故诉讼陈述材料怎么写

  1、完全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赔偿全部损失的100%)

  2、主要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60-90%)

  3、次要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20-40%)

  4、轻微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赔偿全部损失不超过10%)

  实践中还存在对等责任:即医、患双方各负担50%.

  任程度的不同,对于赔偿数额的影响较大,显不了过错程序与承担责任一致的原则,比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确定的只要鉴定为事故不考虑责任程度一律承担100%赔偿的内容较为公正、合情合理。

  以上就是“医疗事故最长诉讼时效”的全部内容,不要认为错过了时效就没有法律保护受害者的利益了,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