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证据 > 刑事证据种类 > 刑事诉讼法证据种类

刑事诉讼法证据种类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9-17 17:24:24 人浏览

导读:

古人就说过一个词语,空口说白话,意思就是你只单凭自己嘴巴说出来的话,没有相关材料来佐证你的观点,就是没有信服力的白话。在诉讼领域不论是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我们都需要讲证据。接下来,关于刑事诉讼法证据种类的详细内容,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做更进一步的解答吧!

  古人就说过一个词语,空口说白话,意思就是你只单凭自己嘴巴说出来的话,没有相关材料来佐证你的观点,就是没有信服力的白话。在诉讼领域不论是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我们都需要讲证据。接下来,关于刑事诉讼法证据种类的详细内容,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做更进一步的解答吧!

  一、刑事诉讼法证据种类

  1、物证指以外部特征,物质属性、所处位置以及 状态证明案件情况的实物或 痕迹。如作案工具、现场遗留物、赃物、血迹、精斑、脚印等。

  2、书证即以 文字、 符号、图案等所记载的内容表达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人的思维或者行为的书面材料。如行政机关的文件、文书、函件、处理决定等。作为行政机关作出 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在诉讼中必须提交的书证。

  3、证人证言即直接或者间接了解案件情况的 证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陈述。一般情况下,证人应当出庭陈述证言,但如确有困难不能 出庭,经人民法院 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精神病人、未成年人作证应与其心理健康程度、心智成熟程度相适应。

  4、被害人陈述即本案 当事人在诉讼中就案件事实向 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和承认。

  5、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6、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鉴定结论,即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鉴定人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就与案件有关的专门问题所作的技术性结论。根据鉴定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医学鉴定、文书鉴定、 技术鉴定、会计鉴定、化学鉴定、物理鉴定等。

  勘验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或者物品进行勘察、检验、测量、绘图、拍照等所作的记录。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情况及其处理所做的书面记录。

  7、视听资料即以 录音、 录像、 扫描等 技术手段,将 声音、图像及 数据等转化为各种记录载体上的物理信号,证明案件事实的 证据。如音像 磁带、 计算机数据信息等。

  8、电子数据(electronic data),是指基于计算机应用、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等电子化技术手段形成包括文字、图形符号、数字、字母等的客观资料。

  

  二、刑事证据的种类和分类的区别

  刑事证据的种类,是指根据证据事实内容的各种外部形式对证据所作的分类。证据种类实际上是证据在法律上的分类,是证据的法定形式。

  刑事证据的分类,也叫刑事证据在学理上的分类,是指对证据进行理论研究中,按照证据本身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在理论上将证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证据的分类不同于证据的种类。证据种类由法律明确规定,具有法定的约束力。而证据的分类则是在理论上从不同角度对证据种类所作的划分。

  三、如何保护证人

  《刑诉法》第62条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四)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五)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第63条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口说无凭,要想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话语得到别人的信服,具有说服力,就必须拿出证据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证据有很多种类,不同的证据的证明力是不一样的。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刑事诉讼法证据种类的解答,如果您还有疑问,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