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类型 > 未成年犯罪 >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有哪些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5-30 19:38:00 人浏览

导读:

青少年身处青春期,对世界充满着探索与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且大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识薄弱,有时候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构成犯罪的。那么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有哪些呢?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青少年身处青春期,对世界充满着探索与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且大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识薄弱,有时候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构成犯罪的。那么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有哪些呢?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有哪些

  1、从属性犯罪。青少年由于思维尚不成熟及社会经验的不丰富,容易成?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青少年由于对奸坏的识别能力差,在作案时处于一种死心塌地的从属地位。

  2、团伙性犯罪。青少年以一定的特征如地域、性格、年龄、同学等形式一个个的团伙,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附和,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共同作案。

  3、报复型犯罪。有些青少年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或因处理不及时,或因对处理结果不能理解,就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别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4、冲动型犯罪。青少年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冷静,往往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的事。

  5、无知型犯罪。这一类型的青少年罪犯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甚至入狱后,对自己的罪行仍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未成年人的刑事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一般地说,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不具备责任能力。因此法律规定,对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必要时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

  2、 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范围,即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只对刑法中规定的少数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绝大多数犯罪则不负刑事责任。这无疑是符合未成年人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状况的科学的制度。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对所有的犯罪都应负有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未成年犯罪处罚适用哪些原则

  1、从宽处理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就是说,不满十八岁是一个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至于是从轻还是减轻以及从轻的幅度,则根据具体案件确定。

  根据这一原则,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原则上不应判处法定最高刑,在具体量刑时一般应将未成年人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低龄犯罪者与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高龄犯罪者区别开来,在同一年龄段内的犯罪,在决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时,一般也要体现不同行为人年龄上的差别。

  2、不适用死刑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规定,未成年人不论犯何罪均不应判处死刑。这是刚性要求,不允许有任何例外。

  所谓犯罪的时候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如果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即使审判的时候已满十八周岁也应适用本条规定。

  3、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

  我国未成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4、分案处理的原则

  分案处理是指对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实行诉讼程序分离、分别关押、分别执行。诉讼程序分离是指未成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或有牵连的案件,只要不妨碍诉讼,要分案处理。

  5、保障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的原则

  未成年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保障其享有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作为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以外,还要注意认真落实其作为未成年人所享有的一些特别权利。

  6、不公开审理的原则

  不公开审理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未成年案件时,不对社会公开,不允许旁听和记者采访。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车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有哪些的信息,由上可知,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可以分为从属性犯罪、团伙性犯罪、报复性犯罪、冲动型犯罪及无知型犯罪。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