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重要罪名 > 非法拘禁罪 > 非法拘禁他人怎么判刑

非法拘禁他人怎么判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16 20:17:29 人浏览

导读:

所谓的非法拘禁,就是指拘押,或者以其他的非法的方法剥夺我国公民人生自由权的行为,当做出这种行为的时候,那么就是属于犯了非法拘禁罪,是会受到法律的处罚的。那么非法拘禁他人怎么判刑呢?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非法拘禁他人怎么判刑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的非法拘禁,就是指拘押,或者以其他的非法的方法剥夺我国公民人生自由权的行为,当做出这种行为的时候,那么就是属于犯了非法拘禁罪,是会受到法律的处罚的。那么非法拘禁他人怎么判刑呢?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非法拘禁他人怎么判刑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非法拘禁他人怎么判刑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所谓具有殴打、侮辱情节,是指为实行非法拘禁而在拘禁过程中进行殴打或侮辱。作为非法拘禁罪严重情况的殴打、侮辱是否包括殴打、侮辱行为独立构成犯罪的情形,应当包括轻伤罪和侮辱罪在内,但是不应包括重伤害的故意伤害罪在内,对于过失造成重伤的,应适用非法拘禁罪的加重结果犯之法定刑;故意造成重伤的,则应根据本条第2款的转化犯规定,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所谓“致人重伤”、“致人死亡”仅仅是指过失致人重伤、致人死亡,且不包括以轻伤为故意而过失地造成重伤的情形在内,因为这种情形仍为故意重伤罪的范畴。

  二、构成非法拘禁罪的条件

  非法拘禁罪侵害的对象,是依法享有人身权利的任何自然人。即包括无辜公民、犯错误的人、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和犯罪嫌疑人。

  非法拘禁罪客观上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身体自由的行为。这里的“他人”没有限制,既可以是守法公民,也可以是犯有错误或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还可以是犯罪嫌疑人。行为的特征是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的身体自由。凡符合这一特征的均应认定为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罪,如非法逮捕、拘留、监禁、扣押、绑架,办封闭式“学习班”、“隔离审查”等等均是非法剥夺人身自由。

  非法剥夺人身自由是一种持续行为,即该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继续状态,使他人在一定时间内失去身体自由,不具有间断性。时间持续的长短不影响非法拘禁罪的成立,只影响量刑。但时间过短、瞬间性的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则难以认定成立非法拘禁罪。

  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于有犯罪事实和重大嫌疑的人采取拘留、逮捕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行为,不成立非法拘禁罪。

  非法拘禁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以剥夺他人人身自由为目的,过失不构成非法拘禁罪。

  三、什么是非法拘禁行为

  非法拘禁罪的最本质特征就在于非法地使他人的身体被强制性地约束在一定的有限空间内,使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身体脱离该空间范围。因此,非法拘禁行为必须具备这样的几个特征:

  1、拘禁行为具有强制性,即违背他人的意志、强行使他人处于被管束之下,如逮捕、拘留、监禁、扣押、办封闭式“学习班”、“隔离审查”等;

  2、拘禁行为具有非法性,即必须是非法的。非法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无权拘禁他人的一般公民以非法手段拘禁他人,使他人失去人身自由,如绑架他人为人质逃债的;

  (2)有权拘禁的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违反法定等程序或条件,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

  3、拘禁行为具有多样性,即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无论是以暴力、胁迫方法拘禁他人,还是以欺诈方法拘禁他人,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

  4、拘禁行为具有持续性,本罪是典型的继续犯,即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和使他人失去人身自由得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持续地不间断状态,时间持续的长短原则上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只影响量刑。但时间过短、瞬间性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则难以成立本罪。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非法拘禁他人怎么判刑相关内容。非法拘禁很多情况下的处罚是与在犯罪的具体情形有关的,情形越恶劣,那么受到的处罚也就会越重。所以大家如果有相关的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