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状态 > 犯罪预备 > 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标准是怎样

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标准是怎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9 20:01:32 人浏览

导读: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遵纪守法,做了一个合格守法的公民。一定不要有犯罪的念头。如果大家身边人犯罪了,犯罪人悔过了,大家想帮助他,那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法律快车小编给大家介绍下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标准是怎样。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遵纪守法,做了一个合格守法的公民。一定不要有犯罪的念头。如果大家身边人犯罪了,犯罪人悔过了,大家想帮助他,那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法律快车小编给大家介绍下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标准是怎样

  一、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标准是怎样

  要区别犯罪预备和犯罪既遂,我们首先要了解犯罪的四种形态,即: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

  1、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犯罪预备的特征:

  (1)主观上为了犯罪。“为了犯罪”是指为了自己实行犯罪和为了他人实行犯罪。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犯罪预备行为”包括准备实行犯罪工具与制造一切为实行犯罪的条件。

  (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未能着手实行犯罪,包括“预备行为没有完成而不可能着手实行犯罪”和“预备行为虽已完成,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两种情况。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果行为人自动放弃预备行为或者自动不着手实行犯罪,则不成立犯罪预备,而成立犯罪中止。

  我国《刑法》第22条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

  犯罪中止具有:中止的时间性、中止的自动性、中止的客观性和中止的有效性四个特征

  (1)中止的时间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犯罪还没有形成结局,既不是未遂,也不是既遂。犯罪既遂后自动恢复原状的,不成立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后也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

  (2)中止的自动性;即行为人认识到客观上可能继续实施犯罪或者可能既遂,但自愿放弃原来的犯罪犯罪意图。

  (3)中止的客观性;

  (4)中止的有效性。犯罪中止,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的犯罪结果,否则就不成立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成立并不要求没有发生任何犯罪结果,而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

  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3、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

  犯罪未遂的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行为进入了实行阶段。

  (2)犯罪未得逞。通常表现为没有发生犯罪结果,但并不是凡是发生了犯罪结果的都是犯罪已经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种情况:抑止犯罪意志、抑止犯罪行为和抑止犯罪结果。

  我国《刑法》第23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犯罪既遂

  犯罪既遂即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犯罪既遂的类型又可以分为:行为犯、结果犯和危险犯。

  对故意犯罪的既遂犯,应当直接按照刑法分则所规定条文的刑罚规格量刑处罚。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上述犯罪形态,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也就没必要肯定其有犯罪既遂,对它们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

  二,犯罪既遂与犯罪预备的比较有哪些不同

  区别的标志是是否”着手“实行行为。预备是进行了犯罪准备,但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能够”着手“;而未遂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既遂。

  不同的是犯罪预备还未进入实际实施阶段,即未能着手实施犯罪。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不得逞。是否着手实施犯罪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犯罪分子自己意志的原因而终止犯罪,是犯罪中止,而不是犯罪预备。如果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属于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形态,而不是犯罪预备形态。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预备是着手实施前的阶段,而犯罪未遂则是已经着手实施,但是因为其他外界原因没得逞,比如想盗窃因为有人巡逻没偷成,比如想抢劫因为遭到反抗没抢到钱,但是行为实施时已经构成犯罪,只是没有得到财物而已。但如果为盗窃去购买钳子等作案工具,为抢劫去购买枪支、刀具或踩点等显然是在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属于犯罪预备。

  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1.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犯罪预备行为最常见的形式

  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其中包括:

  (1)用以杀伤被害人或者排除被害人反抗的器械物品,如枪弹、刀棒、毒药、绳索等;

  (2)用以破坏、分离犯罪对象物品或者破坏、排除犯罪障碍物的器械物品,如钳剪、刀斧、锯锉、爆炸物等;

  (3)专用为达到或逃离犯罪现场或进行犯罪活动的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等;

  (4)用以排除障碍、接近犯罪对象的物品,如翻墙爬窗用的梯子或绳索等;

  三、犯罪既遂的标准

  中国刑法学界主要是在司法领域里讨论犯罪既遂的标准,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1、犯罪目的实现说。

  认为犯罪既遂是指”实施终了的犯罪行为,达到了行为人预期的目的“。主张应当以犯罪目的的实现与否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实现了犯罪目的,为犯罪既遂,未实现犯罪目的则为犯罪未遂。

  2、犯罪结果发生说。

  认为”行为发生了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即发生了行为的逻辑结果时,就是犯罪既遂“。主张应当以犯罪结果的发生与否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发生了犯罪结果的,为犯罪既遂,未发生犯罪结果则为犯罪未遂。

  3、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

  认为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即犯罪的完成形态“。主张应当以犯罪构成要件是否齐备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具备了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就是犯罪既遂,否则就是犯罪未遂。

  (一)有犯罪预备行为

  即有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常见的预备行为有5种:

  1、准备工具;

  2、练习犯罪的手段,比如说,为了扒窃,练习扒窃的技能;

  3、进行犯罪前的调查,比如说,盗窃之前的踩点,杀人之前了解被害人的情况;

  4、排除实行犯罪的障碍,比如说,要盗窃、抢劫的时候先把人家的狗给毒死;

  5、勾引共犯,其中也包括为了实施某种犯罪而组织犯罪集团,这种组织、参加犯罪集团的行为也是犯罪的一个预备行为,比如说,为了盗窃和抢劫而勾结共犯或者组织犯罪集团就是盗窃、抢劫的预备行为。

  但是,如果行为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属于实行行为。因为这两种犯罪集团是刑法分则直接禁止的犯罪行为。大家一定要注意具体常见的预备行为。因为关于预备行为,刑法分则是没有具体规定的,刑法分则规定的都是实行行为。所以说,对犯罪预备行为一般掌握只有根据上述的归纳总结。

  通过上面文章我们了解到了犯罪的几种情况。对生活中的犯罪情况有了一定的区分。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给大家介绍的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标准是怎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大家对犯罪的情况认定还有疑问。可以咨询法律快车网站上面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