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消费者权益法案例 > 购物案例 > 以旧代新等网络消费陷阱案例

以旧代新等网络消费陷阱案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5-31 08:25:36 人浏览

导读:

核心内容:以旧代新等网络消费陷阱案例。网络消费陷阱案例中消费者眼见不实、以旧代新、真假难辨而掉入网络消费陷阱中。那么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候,货到时要当面验货,跟店家充分沟通,询问商品信息,做好心...

  核心内容:以旧代新等网络消费陷阱案例。网络消费陷阱案例中消费者眼见不实、以旧代新、真假难辨而掉入网络消费陷阱中。那么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候,货到时要当面验货,跟店家充分沟通,询问商品信息,做好心理准备等等。

  近年来网络消费投诉案件数量却与日俱增。由于很多卖家都是个体户,没有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再加上网络商店特有的虚拟性,交易不直接见面,消费者不能对购买的商品有感官上的直接接触,这些都给网络购物带来了巨大风险,不仅使消费者维权困难,给工商部门的执法监管也造成阻碍。

  案例一:眼见不实

  在媒体工作的朱小姐喜欢在网上买衣服。春节前,她在购物网站上浏览时,看中了一家店铺的两件毛衣。这家店铺里的商品都有大量由真人试穿、摆拍的照片,还有对商品非常详细的说明,很多购买者的评价。朱小姐感觉这家店铺的实力、信誉应该都不错,而且商品价格特别便宜。朱小姐立刻给店家汇了款,但收到货后,朱小姐却发现实际货物和照片上的效果差别很大,质量低劣,而且自己想要的颜色也没有了。朱小姐提出退货,但商家说只能换不能退,而且换货产生的邮资还需要朱小姐支付。由于价格不贵,而且换货手续太麻烦,朱小姐只好自认倒霉,买来的两件毛衣只好丢进衣柜。朱小姐说这样的东西扔了可惜,穿又穿不出去,等于花钱买了一堆占地方的废品。

  收到的货物与网上照片不符,相信这是大多数人在网络购物中都曾经遇到过的问题。一旦网络购物涉及金额不高,换货手续又很繁琐,很多人就会选择自认倒霉。

  案例二:以旧代新

  在广告公司的崔先生在淘宝网上购买了一部价值1800元的诺基亚手机,这款手机在网上标价比市场便宜了近千元。货到后,崔先生发现手机根本没有外包装,而且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根本不是网上介绍的全新手机,同时也没有发票和全国联保的单据,缺少充电器。打电话追问,店主表明正因为是二手的所以价格才便宜,如果手机出了问题也只能由店家保修,需要邮寄回去,邮资则由崔先生支付。不过这个店家的服务态度还好,主动提出给便宜几十块钱,或者崔先生可以选择拒绝签收,把货物再退还店家。虽然崔先生觉得有些不值,但因为着急使用,他最后还是签收了。

  崔先生告诉记者,他在网上买手机内心也很矛盾,有一种赌的成分在里面。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快,使用两三年就该更换了,只要运气好,两年之内不出什么问题,便宜这么多钱还是值得的。

[page]

  案例三:真假难辩

  吴先生是位下岗工人,常听人说网上的东西比较便宜,就准备在网上进点货卖。

  租房装修,忙了好几天后,吴先生的店铺基本准备就绪了。于是他就在网上转了转,发现一家网站上的“背背佳”产品比较便宜,供货价190元,而市场统一零售价要290元,他觉得很划算,便先进了50件,开了个专柜卖“背背佳”产品。

  没想到才卖了十几天,就有顾客到店里要求退货,而且投诉他卖假货。工商执法人员到店里一查,50件“背背佳”果真全部是假货。此时吴先生想找进货商理论,却发现对方的网站都打不开了,留下的客服电话也变成空号。

  吴先生不仅没赚钱,还血本无归,他告诉记者,网上的货物真假难辨,如果是做生意,还是要从正规渠道进货。

  传统购物方式中,消费者通过看货、了解情况、试用、讨价还价、面对面交易等环节购买商品,期间可以触摸到真实立体的商品,并与经营者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直接比对,知情权的保障相对比较到位。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交易双方无需见面,消费者只能通过网络图片和文字介绍了解商品信息,通过网络订货并经电子银行结算货款,最后由配送机构送达商品,至于商品的实际情况,统统要等付款收货后才知道。

  消费支招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首先要选择正规的电子商务平台,在货到时一定要当面验货,如果感觉商品严重不符或非常不满意,可以当即跟店家联系,并拒绝签收,这要比事后再进行退换容易得多。其次,虽然网上店铺的信誉度、顾客评价等信息也能作假,但如果回帖数量足够多而且都不重复,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很多都是真实有效的。最后,可以在下订单前通过聊天软件跟店主充分沟通,询问商品信息,比如是否有自己想要货品的规格、颜色,能否提供发票等信息,以此把风险降到最低。

  另外,网上购物确实存在风险,并且事后维权难度很大,因此在购买之前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法律快车为您推荐:

  ■ 购买翻新电脑 双倍求偿获支持

  ■ 网购消费纠纷向哪儿法院起诉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