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侵权纠纷 > 侵权责任 > 侵入住宅罪判多久

侵入住宅罪判多久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9-10 09:04:05 人浏览

导读: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人与人的之间的相处是十分错综复杂的,也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其中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指非法强行闯入他人住宅,或者经要求退出而无理拒不退出他人住宅的行为。那么,侵入住宅罪判多久?下面随法律快车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人与人的之间的相处是十分错综复杂的,也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其中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指非法强行闯入他人住宅,或者经要求退出而无理拒不退出他人住宅的行为。那么,侵入住宅罪判多久?下面随法律快车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侵入住宅罪判多久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本罪,从重处罚。

  (一)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概念

  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指非法强行闯入他人住宅,或者经要求退出而无理拒不退出他人住宅的行为。

  (二)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特征

  1、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隐私权。住宅是公民居住、生活的处所。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必然会使公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

  2、犯罪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万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非法”,是指不经住宅主人同意而又没有法律根据,或者不依法定程序的强行侵入。

  3、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犯罪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行为人明知是他人的住宅而故意非法侵入,意图在于破坏他人生活的安宁。

  值得一提的是,本罪所侵犯的住宅是指供人居住的场所,包括经常居住的住宅和不经常居住的别墅,也包括营业性的旅馆、饭店、招待所等供人租住的客房。渔民家居的船只,也应视为住宅。非法侵入尚未分配、出售、出租或者无人居住的住房,只是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

  

  二、侵入住宅罪立案标准

  非法侵入住宅罪属于行为犯的一种,行为人只要是未经住宅主人的同意,非法强行闯入他人住宅或者经要求退出仍无故拒不退出的,原则上就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应当予以立案追究。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公安或司法人员滥用职权,犯本罪的则从重处罚。

  三、几种常见的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

  1、为实施其他犯罪而将侵入住宅作为手段

  现实生活中,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多数情况下是侵犯财产罪的手段,也有的是伤害住宅内成员的生命、身体以及其他人格法益犯罪的手段。为实施其他犯罪行为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是牵连犯还是吸收犯,我国刑法学界还存有争议,笔者倾向于是牵连犯。主要由于作为独立的犯罪形态,实施了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就已经构成了犯罪。一般地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是手段行为,而在住宅内实施的其他犯罪行为则是目的行为,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按照牵连犯的处罚原则从一重罪定罪处罚。比如,行为人为实施强奸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根据刑法理论就直接定强奸罪,而不再对非法侵入住宅行为定罪。有时也存在,目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就可以按所牵连的手段行为定罪,如入室盗窃,由于盗窃数额达不到追诉的标准,或未遂依法尚不应追究其盗窃罪的刑事责任,就可以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定罪处罚。

  2、由矛盾纠纷引起而非法侵入住宅的

  现实生活中,因民事纠纷,或其他纠纷等产生矛盾,经常会出现非法侵入住宅的现象。有的出于报复,有的非法侵入他人住宅“讨说法”,有的为达到某种目的,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威胁住宅成员,也有的以非法侵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住宅作为要挟行政机关的手段,以达到行政机关执法过程中对自己有利目的。

  3、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法定程序侵入住宅

  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这是一个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人权理念和准则,行政机关也不能例外。公权不同于私权,凡是法律没有赋予的,公权机关就不能进行干涉。住宅本身就是保证个人私权的一个很重要的空间,如随意侵入,也是非法的。行政执法,首先要有法律的明确授权,是行政机关执法的前提条件。其次,要遵循正当程序。国家公权侵入私人住宅应当有一定前提,那就是公民在实施较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如强奸、暴力侵害等活动。而且,进入公民私人住宅进行搜查,有着严格的程序规定,必须履行的法律手续,如《搜查证》、《逮捕证》、《拘留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经法定程序无权随意检查和搜查公民的住宅,如凭借其权威而随意进入公民住宅,亦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刑法》第245条第2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犯非法侵入住宅罪的从重处罚。

  以上便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侵入住宅罪判多久的内容,即使是在我们当今的法制社会,违法犯罪行为也是时有发生,对于这类犯罪,它的判刑也是根据不同的情节程度进行的,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上法律快车网咨询我们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