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法 > 诉讼时效 > 民事诉讼时效 > 民事房产诉讼时效

民事房产诉讼时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29 05:11:49 人浏览

导读:

一般的民事诉讼都会有相关的诉讼时效和期间,但是并不好似所有的诉讼时效都是一刀切。因为现在民事案件的情况并不都是一样的情况或者并不都是一样的适用法律。房产纠纷时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那么在对于民事房产诉讼时效这一方面法律又是怎么规定的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一下关于民事房产诉讼时效及其相关问题。

  一般的民事诉讼都会有相关的诉讼时效和期间,但是并不好似所有的诉讼时效都是一刀切。因为现在民事案件的情况并不都是一样的情况或者并不都是一样的适用法律。房产纠纷时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那么在对于民事房产诉讼时效这一方面法律又是怎么规定的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一下关于民事房产诉讼时效及其相关问题。

  一、民事房产诉讼时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八条规定,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2年。

  继承权诉讼时效期限应当从继承人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这就是说,继承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就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并且在知道自己权利被侵犯之日起两年内必须行使,否则就将失去法律的保护。但在出现法定事由时,2年诉讼时效可能被中止、中断或延长。所谓诉讼时效中止,就是指由于一定事实的发生(如发生战争、大规模自然灾害、遗产管理人尚未确定等),诉讼时效暂停计算,从中止原因消灭之日起,时效期限连同中止前的期限继续计算。但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须在诉讼时效期限的最后6个月内发生,如在之前发生的不发生诉讼时效的中止。

  所谓诉讼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限内,发生了某种特定事由,致使已经进行的诉讼时效期限全归于无效,该法定事由结束后,重新计算诉讼时效,最常见的诉讼时效中断是继承人因遗产继承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所谓诉讼时效延长,是指在诉讼时效届满后,继承人因有正当理由,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时,法院经审查认为确有正当理由的,可延长时效。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20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对诉讼时效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诉讼时效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就此如何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七十七条中有规定:继承的诉讼时效按继承法的规定执行。但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的,视为继承,遗产未分割的,即为共同共有。诉讼时效的终止、中断、延长,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

  二、诉讼时效能否阻却房产过户?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对于不动产买卖,如双方就其移转之不动产及价款达成合意,则买卖合同成立,出卖不动产一方自应负有交付该不动产并使他方取得该不动产所有权之义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6条“买卖双方自愿,并立有契约、买方已交付了房款,并实际使用和管理了房屋,又没有其他违法行为,只是买卖手续不完善的,应认为买卖关系有效,但应着其补办房屋买卖手续”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85条“财产所有权尚未按原协议转移,一方翻悔并无正当理由,协议又能够履行的,应当继续履行”的规定。

  三、房产买卖中违约金诉讼时效:

  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有关违约责任条款的约定,针对开发商的通常是这样约定的:开发商违约的,开发商应当按日向买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为房价的百分之多少或者千分之多少。那么有关违约金的诉讼时效应当如何计算呢?诉讼时效应当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

  违约行为一经发生,其侵害了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事实即已确定,而违约金无论是以何种方式约定计算的,都只是对如何确定违约方应当承担违约金的数额标准和计算方法。因此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违约金诉讼时效的规定,确定其诉讼时效。违约金的诉讼时效应当从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违约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是否存在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情形。

  以上就是关于民事房产诉讼时效及其相关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七十七条中有规定:继承的诉讼时效按继承法的规定执行。但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的,视为继承,遗产未分割的,即为共同共有。诉讼时效的终止、中断、延长,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假如您对此仍有疑问的话还是建议您到相关律师事务所咨询,希望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