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法 > 监护 > 监护人 > 法定代理人与监护人有什么区别

法定代理人与监护人有什么区别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12 14:00:02 人浏览

导读:

不管是监护人还是法定代理人都是通过法律赋予了权利。监护人与法定代理人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但在设定目的上,法律责任上以及法律地位...

  不管是监护人还是法定代理人都是通过法律赋予了权利。监护人与法定代理人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但在设定目的上,法律责任上以及法律地位上都是不同的。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将为您详细介绍法定代理人与监护人有什么区别的法律知识。

  一、设定两者的目的不同

  法律设定监护人的目的是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解决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民事行为能力方面的障碍,从而使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得到实现。

  而法律设定法定代理人的目的则在于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行为和诉讼行为,使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通过法定代理人的代理,能积极参加民事活动和诉讼活动,满足自己的利益。

  二、责任不同

  法定代理人是法律赋予监护人一种法定的身份,以便监护人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因此,当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给他人造成损害时,法律规定监护人承担责任的根据在于监护人的过错责任,即监护人没有尽到管束被监护人的责任,而不是由于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形成的责任,也不是监护人在代理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承担民事责任

  三、身份不同

  在实际生活中,监护人有时是一身兼二职,即被告人与代理人的身份。

  如刑事附带民事案件,需要由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的附带民事诉讼中,监护人既是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又是刑事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兼当事人和代理人于一身。

  因此,必须在法律文书中明确监护人既是民事被告人又是刑事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的双重身份。如果只将其列为法定代理人,不明确其民事被告人的身份,就意味着监护人本人不是诉讼当事人,而只是刑事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其本身职责只是代为诉讼行为,与诉讼结局并无利害关系。

  这样在诉讼终结时,判决法定代理人为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即没有理论依据。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法定代理人与监护人有什么区别的相关法律知识。在我国法律中,监护人的使用范围要比法定代理人的适用范围广。在实际生活中,监护人有时是一身兼二职,即被告人与代理人的身份。如果您还有其他想要了解的法律知识,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