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合同法 > 试用期 > 试用期解雇需要赔偿吗

试用期解雇需要赔偿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6-28 10:29:05 人浏览

导读:

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会设置试用期,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考核,合格的情况下才能转正,不合格的可能会被解雇,而很多人也默认这个情况,试用期也是要签订劳动合同的,解雇员工就是要解除劳动合同,那么试用期解雇需要赔偿吗?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会设置试用期,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考核,合格的情况下才能转正,不合格的可能会被解雇,而很多人也默认这个情况,试用期也是要签订劳动合同的,解雇员工就是要解除劳动合同,那么试用期解雇需要赔偿吗?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试用期解雇需要赔偿吗

  有人认为,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一律没有经济补偿,这是不对的。试用期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但是试用期解除可以有多种类型,并非都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试用期员工如因以下四种类型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同样应支付经济补偿。

  (一)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当用人单位存在某些违法情形时,劳动者可以单方随时解除劳动关系。这种情况下,虽然是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二)用人单位向试用期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三)用人单位非过失性解约的。试用期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或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提前解散的,或因用人单位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导致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

  二、试用期用人可以解雇的情形

  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是否可以随时、无原因地辞退劳动者吗?回答是否定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在试用期内,只有当劳动者具有下述法定情形之一时,用人单位才可以辞退劳动者:

  (一)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

  (六)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七)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的;

  (八)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除上述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

  三、公司试用期不签劳动合同怎么办

  公司试用期不签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从第二个月开始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从劳动者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六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第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试用期解雇需要赔偿吗”等相关法律知识。综上所述,可见试用期用人单位解雇员工的,有些情况下是要支付给员工补偿金的,我们可以看看是不是以上的类型。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