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合同法 > 合同解除和终止 > 预告解除劳动合同

预告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14 04:38:25 人浏览

导读:

员工想炒老板的“鱿鱼”,或者老板想超员工的“鱿鱼”,都可以单方面行使预告解除合同权。那么用人单位预告解除合同和员工预告解除合同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呢?以下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预告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员工想炒老板的“鱿鱼”,或者老板想超员工的“鱿鱼”,都可以单方面行使预告解除合同权。那么用人单位预告解除合同和员工预告解除合同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呢?以下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预告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一、预告解除劳动合同的概念

  用人单位预告解除劳动合同,又称为预告辞退或者预告解雇,是指在劳动合同签订之后,在履行完毕或在有效期限届满前,用人单位通过预先通知对方的方式,在经过一定的期限之后而解除合同的行为。

  因为用人单位预告解除劳动合同,通常并非合同相对方就是劳动者的过错行为造成的,所有也被成为用人单位非过错性解除。

  劳动者预告解除劳动合同即劳动者依据《劳动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提前三十日将解除劳动合同的意思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这个书面通知送达用人单位后无须其他条件,劳动合同即可发生解除之结果。

  二、用人单位预告解除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天采用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方可解除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因患病或负伤解除: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

  特别提示:此中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须提前30天通知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

  特别提示:此中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须提前30天通知。且用人单位须先行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特别提示:此中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须提前30天通知。工作地点重大调整即可适用该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43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三、劳动者单方预告解除

  1、单方预告解除权的法律依据,系《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劳动者提前30(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自通知之日起经过30日(试用期经过3日),劳动合同即为解除,而无须用人单位同意。其中的30日与3日之规定,即为单方解除权行使的预告期,劳动者须遵守该预告期。

  所谓无过错,是指对被解除权人即用人单位而言,对于劳动合同的解除没有过错;否则,劳动者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经济补偿金之责任。该规定主要是出于保障劳动者自由择业权的考量而设定。

  2、行使要件:劳动者行使该解除权,应遵循劳动合同法规定的预告期与书面通知形式规定,即提前30日(试用期内提前3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届时即发生解除之效果。

  3、法律后果:使劳动合同的效力提前消灭,通常不产生经济补偿金与损害赔偿责任,但劳动合同约定有服务期与竞业限制条款的除外。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预告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用人单位和职工都可以在法定情形内合理行使自己的单方预告解除权,时间上的限制是提前30日(试用期提前3日)。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法律快车律师,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