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合同法 > 劳动合同订立 > 无劳动合同法律后果

无劳动合同法律后果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7-11 13:05:33 人浏览

导读:

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与劳动者签署书面劳动合同,不仅可以避免视为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防范双倍工资风险,防止用人单位在面临劳动争议时处于被动地位,更有利于企业对员工的控制和有效管理。没有劳动合同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呢?以下就跟着法律快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与劳动者签署书面劳动合同,不仅可以避免视为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防范双倍工资风险,防止用人单位在面临劳动争议时处于被动地位,更有利于企业对员工的控制和有效管理。没有劳动合同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呢?以下就跟着法律快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无劳动合同法律后果

  (一)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存在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的风险。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二)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存在视为已经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三)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即丧失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辞退员工的权利。

  倘若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了试用期,企业就能在试用期内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随时辞退员工并且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而如果没有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口头约定的试用期无效,也就不能以这一条为由辞退员工,带来的用工风险显而易见。

  (四)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不易得到保护。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第九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条款;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但如果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约定保密条款或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范围和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就很难证明哪些属于商业秘密。若员工在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违反竞业限制的规定到与本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工作,无需承担违约责任,这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五)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能面临罚款等行政处罚。即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除了要支付双倍工资外,还可能受到劳动行政部门的罚款等。

  二、劳动合同可以代签吗

  代签劳动合同如果经过了劳动者本人的同意,并且该劳动者也实际接受了劳动合同的内容,那么就认为该代签的劳动合同是有效的。反之,没有经过劳动者的同意,即使双方已经按照劳动合同的内容在履行,那么也认为代签的合同是无效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三、没签劳动合同死亡怎么赔偿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是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符合工伤死亡认定条件的,依然可以依法申请工伤死亡认定,要求单位进行赔偿。用人单位员工发生伤(亡)事故后,若用人单位不按规定出具事故报告及申请工伤认定的,受伤员工本人或亲属可向属地参保或企业营业执照注册所在地劳动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的关于无劳动合同法律后果的相关知识,没有劳动合同有可能会承担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的风险、存在视为已经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用人单位即丧失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辞退员工的权利及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不易得到保护的风险,用人单位还可能面临罚款等行政处罚。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