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工资 > 工资 > 辞退孕妇补偿怎么计算

辞退孕妇补偿怎么计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12-19 14:20:46 人浏览

导读:

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的权益,做出了明确的保护,尤其是怀孕的女职工,如果用人单位要辞退普通员工,是要赔偿补偿金的,而辞退怀孕的女职工,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那么辞退孕妇补偿怎么计算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的权益,做出了明确的保护,尤其是怀孕的女职工,如果用人单位要辞退普通员工,是要赔偿补偿金的,而辞退怀孕的女职工,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那么辞退孕妇补偿怎么计算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辞退孕妇补偿怎么计算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由此,按照《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间,单位不能解除其劳动关系,妇女在怀孕期、生育期和哺乳期等“三期”未满前,劳动合同期限应顺延。此间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不应改变。

  可见,国家对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女职工的法律保护是十分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怀孕女职工一旦遭到违法解雇,一直到哺乳期结束将难以找到工作,生活来源难以保障,因此国家禁止用人单位在职工怀孕期间解除劳动关系。而用人单位一旦非法辞退怀孕职工,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国家对孕期女职工的权益保护做出了明确的保护,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做出非法辞退,孕期职工有权申请以下赔偿:

  1、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相当于2倍的经济补偿

  计算方式:工作年限×离职前12月的平均工资×2倍(详见《劳动合同法》第42、47、87条)

  2、怀孕、产期、哺乳期“三期”工资。

  3、工资和加班工资(如有拖欠)应一并发放。

  二、孕妇辞退的合法情形

  《劳动合同法》的第三十九条规定了用人单位有权单方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无须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6种情形。

  1、孕妇违反单位规章制度:

  《劳动合同法》有规定,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单位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怀孕也不例外。比如公司把无正当理由连续请假7天算作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并明确记录在了员工守则,怀孕的员工就要注意,不能违反了公司规定。

  2、试用期的孕妇: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在试用期间员工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单位可随时解除和员工的劳动关系,也不用进行赔偿。如果女员工是在试用期怀孕,公司可能会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辞退她。

  3、孕妇有严重失职行为:

  劳动合同法有规定,劳动者有严重失职行为或者营私舞弊的,且给用人单位造成了重大损害,用人单位可以无条件解除劳动合同。这个规定对孕妇也是有约束的。

  4、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员工在签订合同时,未告知用人单位怀孕的事情,会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法规定,因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形的,劳动合同无效。

  5、孕妇兼职并影响了本职工作:

  孕妇与其他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事实,这个劳动关系已经严重影响到本单位的工作任务,用人单位提出后,拒不改正的。

  6、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一旦孕期、产期或者哺乳期妇女出现了法律规定的上述六种情形之一,用人单位的一方有权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而且也不用支付赔偿金。

  三、解雇和辞退有什么区别

  1、处理方式不一样。解聘的方式是正式,而辞退的程序相比较而言就要简单。

  2、结果不同。解聘可能是因为员工不思进取等,而辞退更多的是因为员工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出现。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第2条规定,企业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经过教育或行政处分仍然无效的职工,可以辞退:

  (1)严重违犯劳动纪律,影响生产、工作秩序的。

  (2)违反操作规程,损坏设备、工具,浪费原材料、能源,造成经济损失的。

  (3)服务态度很差,经常与顾客吵架或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4)不服从正常调动的。

  (5)贪污、盗窃、赌博、营私舞弊,不够刑事处分的。

  (6)无理取闹,打架斗殴,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

  (7)犯有其他严重错误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辞退孕妇补偿怎么计算”等相关法律知识。在女职工怀孕期间,并不是说就一定不能将其辞退,只不过原则上不允许单位辞退,但要是女职工自己有重大违纪行为,给单位造成了严重损失等情况的话,则即使其正在怀孕也是可以辞退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