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法规 > 交通法相关法规 > 年检时间怎么确定

年检时间怎么确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6-11 15:49:40 人浏览

导读:

车辆不仅要购置强险,同时也要对于车辆的安全考虑。需要定期进行年检的,具体的年检会根据车辆的型号以及不同的车型确定年检的时间,那么我们具体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年检时间怎么确定问题的解答,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

  车辆不仅要购置强险,同时也要对于车辆的安全考虑。需要定期进行年检的,具体的年检会根据车辆的型号以及不同的车型确定年检的时间,那么我们具体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年检时间怎么确定问题的解答,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

  一、年检时间怎么确定

  车辆年检时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机动车应当从注册登记之日起):

  (1)营运载客汽车5年以内每年检验1次;超过5年的,每6个月检验1次;

  (2)载货汽车和大型、中型非营运载客汽车10年以内每年检验1次;超过10年的,每6个月检验1次;

  (3)小型、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6年以内可免检2次(需每两年申领一次年检标志);超过6年的,每年检验1次;超过15年的,每6个月检验1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017)》第十六条 机动车应当从注册登记之日起,按照下列期限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一)营运载客汽车5年以内每年检验1次;超过5年的,每6个月检验1次;

  (二)载货汽车和大型、中型非营运载客汽车10年以内每年检验1次;超过10年的,每6个月检验1次;

  (三)小型、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6年以内每2年检验1次;超过6年的,每年检验1次;超过15年的,每6个月检验1次;

  (四)摩托车4年以内每2年检验1次;超过4年的,每年检验1次;

  (五)拖拉机和其他机动车每年检验1次。

  营运机动车在规定检验期限内经安全技术检验合格的,不再重复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第十七条 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时,机动车行驶证记载的登记内容与该机动车的有关情况不符,或者未按照规定提供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的,不予通过检验。

  

  二、车辆年检的具体流程是什么

  第一步:尾气检测

  先排好队,到收费窗口交检测费,等候上线。检测前会有工作人员进行初检,主要是核对发动机号与行驶证是否一致,再简单看看外观、车况等,然后填写尾气检测表。检测时,由检测员开车上线,一般新车都很容易过关,拿到合格的尾气检测表就可以到窗口交钱领尾气合格标。如果不合格,需要到汽修厂调试后重新上线,当然要再交一次检测费。

  第二步:查违章

  查询窗口领取并填写“机动车定期检验登记表”,可凭行使证领取。填好表中事项交工作人员查询有无违章记录,没问题的表上会加盖“已核对,可验车”章,有违章的,拿着违章告知单尽快处理违章。

  第三步:交押金

  押金窗口缴押金,拿好押金条,领取并填写外观检验单。

  第四步:外观检验

  持外观检验单到外观工位,先查相关手续,核验第三者保险(强制性保险)是否在有效期内。手续查完之后才开始外观检验,这项检查主要看灯光有无破损、车身外观是否符合原样、悬架有无变动,还有天窗、轮胎等。

  第五步:上线检测

  外观检验没问题,排队等候上线检测。检测线负责刹车、大灯(远光)、底盘等内容的检测,大概5-10分钟,车开下线就可以领到一张计算机打印的表,大致有制动、灯光、喇叭等项目,合格的项目打印“0”,不合格的打印“X”。一般都是灯光和刹车不合格。不要紧,检测场都有调整灯光和刹车的地方。刹车调整后要重新上线,灯光不用,调完以后盖个章就行。

  第六步:总检审核

  都过关了,准备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到大厅总检处签字盖章。

  第七步:交费,领标

  各窗口交相关费用,退回押金,交工本费领“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标后和行驶证副证上均打印有效期。绿标背后会写上有效期,就是下一次检验的月份。检字会打孔,有孔的月份就是下次检验的月份。

  三、公司车辆年检要带哪些资料

  (一)车辆年检(个人)所需资料:

  1、行驶证原件;

  2、交强险副本;

  3、身份证复印件;

  4、车辆。

  (二)车辆年检(单位)所需资料:

  1、行驶证原件;

  2、交强险副本;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盖鲜章);

  4、委托书(盖鲜章);

  5、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6、车辆。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年检时间怎么确定问题的详细解答,对于车辆的莲姐我们是不能够逃避的,因为可以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安全隐患对于自身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网站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