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认定书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太慢下发怎么办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太慢下发怎么办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11-09 16:08:50 人浏览

导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由交警部门在调查清楚事故缘由的基础上出具的,可以作为当事人主张赔偿的依据,但有时候交警部门出具认定书会比较久。那么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太慢下发怎么办?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由交警部门在调查清楚事故缘由的基础上出具的,可以作为当事人主张赔偿的依据,但有时候交警部门出具认定书会比较久。那么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太慢下发怎么办?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太慢下发怎么办

  要根据你自己的情况结合下列规定看看是否有存在认定书延迟做出的情形,最长延迟六十日。若符合延迟情形且过了最长延迟时间认定书依旧没有做出来,可以向交警队或上一级公安交管部门提出申请。如果是交警部门故意拖延时间不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话,或者是对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书不服的都可以申诉。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可能延迟做出的情形:

  

  1、侵权车辆和侵权者身份不明,即无法查获肇事车辆和驾驶人。这种情况下责任认定书只能待肇事案侦破后十日内制作,但受害人及其家属享有向交警咨询案件侦办情况的权利,交警部门应当配合告知;

  2、案件需要检验或者鉴定的,据法律相关规定检验或鉴定在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内,一般期限为二十日,超过的需经上一级部门批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

  3、除了因逃逸交通事故尚未侦破外,一般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为在十日内制作,需要鉴定或检验的一般在二十日左右,特殊情况最长的会需要两个月。

  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标准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四)不认定交通事故责任。

  公安机关并不是对每—个在道路交通中发生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事故都能够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经公安机关调查不能确定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时,则对任何一方当事人均不认定其负交通事故责任。

  对于不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适用必须严格加以限制。 首先对于应当适用推之责任的案件,不能适用不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其次,事故发生后,公安机关应尽一切可能收集证据,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确认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只有当确实不能确认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时,才能不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

  (五)交通事故责任推定。

  交通事故责任推定,是公安机关在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以及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者未及时报案。致使无法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对当求人应负何种交通事故责任的推定行为。

  (六)模糊责任。

  在交通事故处理实践中,还存在着一种当事人的部分违法行为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加以证明,部分违法行为由于证据不足无法确认的情况,不具体认定当事各方应负的交通事故责任,而对当事各方承担的交通事故责任加以“模糊”认定。

  三、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怎么办

  1、向交管部门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结论

  2、向上一级交管部门申请复核

  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有异议,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3、通过纪检、监察等内部监督机构救济

  4、通过诉讼质疑事故认定书的证明力

  5、通过信访制度维权

  依据信访条例,只有在司法程序进行完毕之后才可启动。通过信访,做出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交管部门并不主动承担重新认定,而是由上级部门责令重新认定。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车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太慢下发怎么办的信息,由上可知,当事人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看是否存在认定书延迟做出的情形,最长延迟时间认定书依旧没有做出来,可以向上一级公安交管部门提出申请或是进行申诉。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