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婚房 > 婚前购房 > 父母出资买房借条范文怎么写

父母出资买房借条范文怎么写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10 11:08:00 人浏览

导读: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对新婚夫妇都是有钱买新婚房子的,有的双方父母也不会给子女买房,但是也有一些子女向父母借钱买婚房的。那么对于父母出资买房借条范文怎么写?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父母出资买房借条范文怎么写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对新婚夫妇都是有钱买新婚房子的,有的双方父母也不会给子女买房,但是也有一些子女向父母借钱买婚房的。那么对于父母出资买房借条范文怎么写?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父母出资买房借条范文怎么写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父母出资买房借条范文怎么写

  借条格式1、应写清楚借款人和放款人的法定全名;2应写清楚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3、应写清楚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4.、写清楚还款的具体年月日;5、应写清楚借款的利息,应有明确的年利率或月利率,最终应支付的借款利息总额(包括大写和小写金额)等约定;6、应写清楚借款本息偿还的年月日时间及付款方式;7、应有借款本人亲自签章、手印或亲笔书写的签字。

  二、父母出资买房协议书

  (父母)甲方:

  (儿子)乙方:

  为明确双方财产所有权、债权债务的承担及其他财产权益,双方经过平等自愿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1、甲方在为乙方婚前购置的房产()且以乙方的名义办理的房产证应视为甲方所有,甲方付完()元人民币首付款并支付所有房贷及其他购房所需款项。

  2、如出售此房产,须经甲方同意,因卖房所带来的收益均归甲方所有。

  3、如此房产进行拆迁安置,在拆迁后的还款还房,甲方将继续享有全部权益。所得安置房和款项均由甲方进行处置。

  4、乙方不得以任何名义在房产证上添加共有人(包括拆迁安置后的房产);如以后房产证加他人姓名,需甲方书面签字同意,未经甲方签字同意不被视作房屋的共有人,甲方对此房产继续拥有全部权益。

  5、甲方享有上述房产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完整所有权,乙方不享有收益、处置等权利,并不得干涉甲方行使上述权利。

  6、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向法院起诉。

  7、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一份,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8、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甲方:XXX

  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

  XXXX年XX月XX日

  乙方:XXX

  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

  XXXX年XX月XX日

  三、婚前买房的归属情况

  1、婚前一方购买的房屋,付清所有房款的,属一方的婚前财产

  《婚姻法》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为夫妻一方的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一)同时规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既然夫妻一方婚前付清了全部房款,并取得了房产证,那么该房屋无疑是婚前财产。

  2、婚后一方用个人财产购买的房屋,属一方的财产。

  3、夫妻双方婚后一次性出资,取得房屋产权证书后离婚的。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只要夫妻间没有事先对于房产明确约定产权归属于其中一方,不论购房合同或者房屋所有权证书上面的购房人或者房屋所有权人是哪一方,不论购房合同或者房屋所有权证书上面是否载明共有人,不论夫妻双房的出资份额多少,该房产均属于夫妻双方共同共有。

  4、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财产购买的房屋,房屋权属证书登记在一方名下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按《婚姻法》的基本原理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这一类的房屋还是属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且用夫妻共同财产购买,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5、夫妻双方婚后用共同财产购买的(包括贷款)房屋,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一般均等分割。对于分割按揭房产,因为还存在继续偿还银行银行贷款的问题,由其中的一方取得房产,继续向银行偿还贷款本金、利息,同时向另一方支付房屋价值的一半。

  6、如果夫妻双方婚前的首付和还贷部分归一个人所有,房子就属于这个人的个人财产,婚后还贷部分可视做夫妻共同财产,夫妻两人一人一半。如果是父母的给予的遗产也属于你个人财产,接受遗产或赠与时不必交太多费用就是些手续费之类,但如果日后要将房子出售,则要交比较重的遗产赠与税。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父母出资买房借条范文怎么写全部内容。总的来说,父母出资买房借条范文只要按照相应的格式书写就能符合规定,这一点我们要清楚。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