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合同纠纷 > 合同知识 > 银行借贷合同知识 > 什么是银行借款合同诉讼时效

什么是银行借款合同诉讼时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7-18 19:34:18 人浏览

导读:

核心内容:什么是银行借款合同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在权利受到侵害后,权利人有权请求国家执法机关给予司法救助的期限。银行借款合同诉讼时效中断的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起诉;二...

  核心内容:什么是银行借款合同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在权利受到侵害后,权利人有权请求国家执法机关给予司法救助的期限。银行借款合同诉讼时效中断的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起诉;二是向借款人发催收逾期贷款通知书和会计结算对账单;三是申请支付令;四是扣收债务人帐户利息或本金等六个方面,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在本文详细介绍。

  一、诉讼时效的法律定义和起始时间

  (一)诉讼时效的法律定义

  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在权利受到侵害后,权利人有权请求国家执法机关给予司法救助的期限。超过法律规定的这一期限,权利人仍未行使权利的,执法机关对其权益不再给予保护(法律规定的具有中止、中断和延长事由的除外)。

  (二)诉讼时效的起始时间

  根据民法通则第137条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银行贷款合同纠纷适用的是最普通的两年期诉讼时效。

  二、银行借款诉讼时效中断的方式

  (一)起诉

  起诉是最基本的中断诉讼时效的方式,《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关于适用民法通则的意见》第173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后,权利人在新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再次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的,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权利人向债务保证人、债务人的代理人或者财产代管人主张权利的,可以认定诉讼时效中断。

  因此,起诉时,既要选对起诉时机,又要注重诉讼效益。在实践中,为节约费用,有的银行曾探索过起诉后不交费让法院裁定撤诉的方式中断时效,现最高院已用答复的形式明确这种方法不能中断时效,只有诉状送达对方当事人才能中断诉讼时效。

  (二)向借款人发催收逾期贷款通知书和会计结算对账单

  这种方式是效力较强的中断时效方式。《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规定大致为两个方面,一是债权人主观上有催贷行为;二是债务人还款或认可(基本上为书面,口头的不易认定)所负债务。

[page]

  (三)申请支付令

  支付令是债权人按《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督促债权人限期还款的维权措施。

  《民事诉讼法》第189条规定: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1、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的。

  2、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应写明请求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的数量和所根据的事实、证据)

  (四)扣收债务人帐户利息或本金

  这种方法是《合同法》规定的抵销权制度,抵销又分为协议抵销和法定抵销。银行通常采用协议抵消,在合同中约定抵销条款,到期对债务人帐户资金扣收;在合同中没有约定的情况下,运用法定抵销,要注意符合法定抵销的条件并且要通知债务人,否则构成侵权。

  依据《民法通则》第88条规定: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部履行自己的义务银行在签订借款合同时,一定要约定贷款人可直接从借款人存款帐户中直接扣收贷款本金和利息,确保贷款人的权力。

  (五)公证催收

  公证催收是银行要求采取的方式:

  一种是现场公证催收,就是债务人拒签的情况下,由公证员现场送达催收通知,使用这种催收方式应注意催收时应有债务人的人员在场,公证文书应采用《公证暂行条列》规定的文本。

  另一种是公证邮寄催收,主要适用于异地的债务人,同时应注意邮寄时债务人地址应写明是债务人工商登记的住所地,公证文书也要合格。

  (六)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有关单位主张权利

  《关于适用民法通则的意见》第174条规定: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从提出请求时起,诉讼时效中断。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诉讼时效期间即重新起算;如调解达成协议,义务人未按协议所定期限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应从期限届满时重新起算。

  使用这种方法中断时效应注意:一是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张权利的效力,因各地法院认定不同,有的认为有效,有的认为无效,实践中使用这种方法应关注当地法院怎样认定;二是司法解释没有界定“有关单位”的范围,使债权人主张权利无所适从。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