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运作 > 公司治理 > 财务公司是产融结合的最佳方式

财务公司是产融结合的最佳方式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2-07 22:20:11 人浏览

导读:

财务公司是产融结合的最佳方式http://www.sfnews.com2003-9-812:58:21财务公司(FinanceCompany)最早产生于1716年,法国创设通用银行。之后从20世纪初,财务公司逐渐成为满足消费者信用需求的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定义为:“任何一个公司(不包

  财务公司(FinanceCompany)最早产生于1716年,法国创设通用银行。之后从20世纪初,财务公司逐渐成为满足消费者信用需求的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定义为:“任何一个公司(不包括银行、信用联合体、储蓄和贷款协会以及共同储蓄银行),如果其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由以下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应收款组成,如销售财务应收款、家庭或个人的私人现金贷款、中短期商业信用、房地产二次抵押贷款等,该公司就称为财务公司。”

  财务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出现是近十几年的事,是国家重点大型企业集团改革的配套政策之一。1987年批准设立的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被视为中国第一家财务公司。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财务公司审批愈加透明化,不少企业集团把设立财务公司当成向跨国公司迈进的通行证。我国76家财务公司的资产总额已近4200亿。中石化、中电力、中油、中海油、宝钢、上汽财务公司的注册资本更是达10亿以上。我国的财务公司正以其远高于金融同业的资产增长规模和较低的风险水平,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前,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和难点。21世纪,寻求企业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加强对财务公司这一企业和金融的中间层面的建设,对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成长和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

  世界经济已进入以大企业为中心的时代,以通用汽车、微软等为代表的国际级大企业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依托。将熊彼得的技术创新理论进行延伸,现代意义上的企业金融活动以信贷方式打破了原先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实现生产手段的新结合,实质上也是一种“技术创新”,可称作“企业的金融创新”。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通过资本合作,互相参股、渗透的产融结合,构成了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包括很多发达国家,设立银行要受到种种严格管制,因此大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持股公司形式设立附属财务金融子公司,进入金融领域,通过不断的兼并收购实现较快扩张。财务公司设立成本低、服务灵活、效率高,具有现代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故又称非银行的银行(non-bank-bank),有时也叫做“金融百货公司”。

  企业一旦达到较大的规模,就要形成众多的部门、子公司和分部等,每个单位都有独立的资产负债表。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等就要考虑总部对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分部业务风险的独立性。从企业集团公司的角度看,各分部门的资金盈缺的调剂肯定会节省外部交易成本,提高资金效率。财务公司以其“看得见的管理之手”弥补“看不见的市场机制之手”,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优化资金融通,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资本调整和资本置换。财务公司紧贴产业,构造了企业集团的金融功能,它以市场化的手段,为集团进行金融资本管理。对我国的大多数财务公司来讲,它的作用首先体现在集团资金的集约化管理,提高资金的整体效率。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资金的筹措中心、调配中心和风险监控中心。运用结算业务功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运用信贷业务功能,内调资金余缺,外促产品销售;运用投资银行功能,提供个性化服务,支持企业扩张发展。

  中国的财务公司从设立之初就是在集团和金融的双重环境下运行的。作为集团的附属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在行政上隶属于企业集团;而中央银行又对其进行业务上的领导与管理,成为对企业集团宏观调控的政策传导工具。

  目前我国的财务公司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都在金融企业的正常水平之上,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全行业资本充足率达20%以上。资产质量也较好。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以海尔等新兴集团设立财务公司为标志,中国的财务公司的发展如火如荼。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财务公司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目前国内申办财务公司的集团越来越多,但符合条件的却少之又少。财务公司的战略功能还未被中国的企业家们充分认识和运用,一些财务公司在集团中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营亏损,拖累企业;而其受产业前景制约的缺陷也使一些夕阳产业的财务公司很难独善其身。

  我国一直在摸索财务公司的定位和政策取向。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有多种模式:规模较大的财务公司可以考虑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成产业银行;规模偏小的可以向业务综合型或专业型的财务公司发展。现阶段,一定要加强财务公司的监管,开展创新业务,提高风险评估技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更好的服务。

  作者:栾雪飞 翟琳琳 赵海燕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