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知识 > 注册资本 > 注册资金认缴制和实缴制的区别

注册资金认缴制和实缴制的区别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7-17 15:46:42 人浏览

导读:

公司注册资金认缴和实缴有以下区别:实缴制要求注册公司时公司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写多少,那么公司的验资账户就必须有相应的数额,一开始就需要将注册资本缴全,不可以缺缴。认缴制不要求一次性缴清注册资本,只要按照公司章程的期限每年缴纳即可。那么注册资金认缴制和实缴制的区别?以下就跟着法律快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公司注册资金认缴和实缴有以下区别:实缴制要求注册公司时公司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写多少,那么公司的验资账户就必须有相应的数额,一开始就需要将注册资本缴全,不可以缺缴。认缴制不要求一次性缴清注册资本,只要按照公司章程的期限每年缴纳即可。那么注册资金认缴制和实缴制的区别?以下就跟着法律快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注册资金认缴制和实缴制的区别

  新公司法实行注册认缴制,也就是,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有另行的规定以外,取消了公司股东(发起人)应当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期限内需缴足出资、投资公司在五年期限内需缴足出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一次性足额缴纳出资的这几项规定。

  认缴制与实缴制不同,实缴制是指企业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是多少,该公司的银行验资账户上就必须有相应数额的资金。实缴制需要占用企业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业投资创业,降低了企业资本的营运效率。

  认缴制则是工商部门只登记公司承诺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不需要登记实收资本,且不再收取验资证明文件。认缴登记制度无需占用企业资金,可以有效提高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所以,在当前的要求,其实公司注册不用实缴资金,但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是实缴还是认缴。

  新《公司法》实施后,注册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

  1.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 。

  2.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万元,且股东应当一次缴足出资额。

  3.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00万元。

  《公司法》修改后取消了按照公司经营内容区分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规定,将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从10万―50万元统一降至3万元,将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从原来的1000万元降至500万元。且没有采纳授权资本制,但却允许两种公司的资本都可以分期缴纳,而不必一次性缴足,只是要求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首期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而其余部分必须在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

  出资比例结构方面,

  一是将工业产权扩大到整个知识产权。

  二是取消了无形财产出资比例的限制,而只是规定货币出资的金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30%,更为重要的修改是根本改变了对股东出资的立法方式,以一个富有弹性的抽象标准“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取代了原来机械、固化的全面列举式的规定,不仅实质性地扩大了股东出资的范围,而且充分地利用各种投资资源和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和公司的投资需求。

  二、公司注册资本认缴时间的规定

  对于普通的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公司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第二十五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第二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第二十八条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1)注册资本认缴期限由股东自行约定。

  (2)注册资本认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

  (3)若规定的认缴期限内未能足额出资,应承担相应责任。

  三、注册资本认缴制是什么

  股东(发起人)要按照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的认缴出资额、约定的出资方式和出资期限向公司缴付出资,股东(发起人)未按约定实际缴付出资的,要根据法律和公司章程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股东(发起人)没有按约定缴付出资,已按时缴足出资的股东(发起人)或者公司本身都可以追究该股东的责任。如果公司发生债务纠纷或依法解散清算,没有缴足出资的股东(发起人)应先缴足出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的关于注册资金认缴制和实缴制的区别的相关内容,按照法律规定,公司的注册资本在出资人尚未完全实缴视为认缴,如果在经营期间将出资份额缴纳完毕,则视为实缴。若您还有什么法律疑问,建议咨询法律快车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