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其他 > 公司注册登记 > 认缴资金不到位的后果

认缴资金不到位的后果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7-02 15:33:47 人浏览

导读:

认缴资金不到位不会有什么后果的,没有规定在什么时候缴纳,而且现在注册资金不限,如果不够钱,可以先不认缴,之后再缴也可以的。股东之间没有按期缴够注册资本,也只是股东之间的违约。接下来,法律快车的小编为您介绍认缴资金不到位的后果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认缴资金不到位不会有什么后果的,没有规定在什么时候缴纳,而且现在注册资金不限,如果不够钱,可以先不认缴,之后再缴也可以的。股东之间没有按期缴够注册资本,也只是股东之间的违约。接下来,法律快车的小编为您介绍认缴资金不到位的后果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一、认缴资金不到位的后果

  若规定的认缴期限内未能足额出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

  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股东应当按照期限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的责任。

  《公司法》第二百条规定: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并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百条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

  二、认缴资金不到位怎么办

  如果公司一直不足额认缴注册资本,在公司遇到对外债务违约时,公司债务有可能演变为公司股东的连带偿还责任。

  1、注册资本是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承担债务的最高限度。以前是实收资本制,新注册公司需要足额的缴纳注册资本,一方面提供公司运营的必要资金,另一方面用以保护和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其他债权人的权益,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在实践中,往往由代办公司代为提供注册资金,公司注册成功后以各种名目抽逃出资,实质上和没有足额缴纳注册资本是一样的。

  2、认缴资本制的前提下,股东认可注册资本的数额即可,并承诺一定期限内足额缴纳。如果到期不足额缴纳,工商部门也会有追究的机制,最主要的是,认缴资本后,公司在遇到对外债务违约,不能足额偿还到期的对外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要求未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以其个人财产偿还到期债务。因为股东有出资的义务,公司有使用资本的权利,公司此时又有对外偿还到期债务的义务。某种意义上,债务变相转嫁了。其实还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交易的安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六条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注册资金认缴制

  注册资金认缴登记制实施后,早已撤销了验资制度,这是工商登记制度的一项改革创新举措。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需要获得前置许可的事宜,除涉及到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不再实施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

  商事主体向工商局申请登记,获得营业执照后就可以从业通常生产运营活动;对从业需要许可的生产运营活动,持营业执照和相关材料向主管部门申请许可。将注册资金实缴登记制改成认缴登记制,并放松工商登记别的条件。

  注册资金实缴登记制度变化为认缴登记制度,工商局只登记公司认缴的注册资金总额,无需登记实收资本,不再收取验资证明文件。申请企业登记无需再为注册资金犯愁。如参考国际惯例,公司股东承诺认缴是多少就是是多少,基础理论上一元钱也可以开公司,经营人风险自担。

  认缴金额、出资时间虽是公司股东(发起人)内部的自行约定,但也要切合实际,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应当与公司规模、股东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等。认缴资金不到位的后果,法律快车的小编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若有更多法律问题,可以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