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户申请条件要符合哪些
导读:
相信许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五保户,现在国家富裕,百姓富足,但是在农村地区的部分人仍然无法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产生了五保户,是我国法律保护老人和儿童的体现,那么五保户申请条件要符合哪些,下面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
所谓五保,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
(一)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抚养义务人,但是抚养义务人无抚养能力的;
(二)无劳动能力的人;
(三)无生活来源的;
(四)老年、残疾、未满16周岁的村民。
法定扶养义务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规定负有扶养、抚养和赡养义务的人。
五保对象的确定:应当由本人申请或者由村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镇政府批准,发给《五保供养证书》,凭《五保供养证书》享受五保待遇。
1、申请人到村、社区便民服务室提出农村五保供养申请;
2、村民委员会、居委会组织评议,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在本村范围内公示7天后无重大异议的,由村(居)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3、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人的家庭和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审核意见。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民政部门审批,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及时退回有关材料,并书面说明理由;
4、县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对上报材料进行复核,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批准其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建立档案,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退回相关材料,并书面说明理由。
5、申请人对评议、审核、审批有异议的,可以村(居)民委员会或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政部门申请复核。
综上所述,五保户几乎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是需要被社会关切的一部分人群,国家设立五保户是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以上就算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五保户申请条件要符合哪些有关内容。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五保户”常见于我国的农村地区,这种制度的设立体现了我国法律保护老人和儿童的一贯原则,是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下面由法律快车的小编在本文详解五保户供养条例的相关知识。
我国扶贫政策的深入以及全面展开,对于一些贫困家庭也有了许多的优惠扶持政策,困难补助低保便是其中的政策之一,对此有人比较好奇,无保护标准,达到其中之一就可以了吗?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将会为大家进行农村五保户标准之一就可以审批吗?问题的解答。
尊敬的民政办:本人某某,农业户口,出生于________年____月,今年51岁,务农为生,无正式职业,现居住在________________,父母双亡,终身未婚,无儿无女,独自一人居住和生活。今年二月份不慎摔伤大腿,手术和医疗费花了两万多元,原本就贫困的我如同雪上加霜,饮食起居不能自理,还需要药物治疗,生活极其艰难。由于本人一直以务农、打散工为生,无稳定
尊敬的民政办:本人某某,农业户口,出生于________年____月,今年51岁,务农为生,无正式职业,现居住在————,父母双亡,终身未婚,无儿无女,独自一人居住和生活。今年二月份不慎摔伤大腿,手术和医疗费花了两万多元,原本就贫困的我如同雪上加霜,饮食起居不能自理,还需要药物治疗,生活极其艰难。由于本人一直以务农、打散工为生,无稳定收入来源,生活极其清贫,
近亲双方自愿性行为一般是不违法的,视为道德方面的问题。即出于自愿,都已成年,在意识清醒下发生的一般不违法。近亲发生性行为虽然在法律上不会承担什么责任,但是会构成道德压力问题,不建议继续发生。
家暴一次就能离婚的。因为实施家庭暴力的情形认定夫妻感情破裂的依据,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由家庭暴力的事实,并且一方提起离婚诉讼,法院调解无效,就可以判决准予离婚。或双方协商一致,订立离婚协议,也可申请离婚登记。
家暴报案的处理方式:首先,公安机关会先出警,确保暴力行为停止,然后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依法处理。一般包括调解,到派出所开报警回执,作笔录,开委托鉴定书,进行伤情鉴定,可能会对加害者进行批评教育或出具告诫书。
老婆跟别人生了孩子的,若双方同居行为构成重婚罪的请看下,一般会坐牢。构成重婚有两类人,第一类是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或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第二类是明知他人已有配偶的人,又与之登记结婚,或者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如果不属于上述情况之一的,老婆跟别人生孩子不会坐牢。
面对家暴女人一般可向妇联,当地村委会居委会等机关反映、求助。也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要求制止家庭暴力,或者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裁定,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协助执行。
丈夫家庭暴力离婚赔偿标准具体如下:1、物质损失标准具体以实际损失为准;2、精神损失标准具体按照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行为情节、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综合确认具体数额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