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法 > 物业管理 > 物业管理条例 > 物业违法强行强拆归哪个部门管

物业违法强行强拆归哪个部门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6-29 17:04:54 人浏览

导读:

物业公司违法强行强拆的可以向县级以上房管局投诉,《物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物业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若物业公司擅自占用或挖掘物业管理区域内的道路,由主管部门对物业公司进行行政处罚。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物业违法强行强拆归哪个部门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物业公司违法强行强拆的可以向县级以上房管局投诉,《物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物业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若物业公司擅自占用或挖掘物业管理区域内的道路,由主管部门对物业公司进行行政处罚。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物业违法强行强拆归哪个部门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物业违法强行强拆归哪个部门管

  物业违法强行强拆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管。

  《物业管理条例》

  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按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处以罚款;所得收益,用于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剩余部分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

  (一)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的;

  (二)擅自占用、挖掘物业管理区域内道路、场地,损害业主共同利益的;

  (三)擅自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个人有前款规定行为之一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单位有前款规定行为之一的,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强拆的刑事责任有哪些

  1、造成被拆迁人受伤的,根据《刑法》234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构成故意伤害罪的,视情节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直至死刑。

  2、造成被拆迁人财物损毁的,根据《刑法》第275条的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将受到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

  3、私闯民宅。《刑法》第245条还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4、采用侮辱、诽谤的手段对被拆迁人的进行人身攻击的,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三、一般来说半夜强拆之后怎么取证

  第一,对房屋内外部进行拍照录像

  被拆迁人在遇到强拆时一定要对被拆的房屋内外部进行拍照录像,首先找一个标志性的参照物,证明自己房屋的大致方向,然后再由远至近进行拍摄,拍摄时对自己的房屋内部进行介绍。

  第二,录音录像时要明确时间

  被拆迁人在对房屋进行拍照录像的时候要明确时间,可以在拍照录像的时候对手机设置时间,最好能让时间显示在照片或录像上。

  如果没有办法设置时间也可以通过在拍摄过程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来证明时间,比如在拍摄过程中可以询问征收方或家人“今天是不是x月x号”等等。

  第三,录音录像时要明确强拆现场的对象

  遇到非法强拆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来拆的对象,不要光是拍摄几台挖掘机,最主要是要拍摄到穿制服的人以及现场指挥的征收方的人。

  如果没有穿制服,被拆迁人应该通过自己或借助他人之口有意识地套出对方是谁,并明确地称呼对方,确认对方是谁。

  第四,录音录像证据妥善保存

  被拆迁人拍摄取证时一般都是手机或家用相机,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内存的问题,在录音录像前尽量保证内存充足,录音录像中尽量不要中断。

  在录音录像取证结束后进行保存时要重点注意两点

  1、录音录像作为证据必须保留原始载体

  如果是用手机或家用相机拍摄,一定要保存好手机和相机的内存卡,千万不能因为内存不足把视频保存到电脑后,就将手机或相机里的视频删除掉。从原始载体中复制到其他载体的复件不具有同等的证明力。

  2、录音录像不可以剪切

  录音录像一定不能剪切,不要认为有些没用就给剪切掉了,这样很有可能被取消其证据资格,保证提交的证据真实完整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解答的关于物业违法强行强拆归哪个部门管问题的相关法律知识内容了,综上所述,物业管理公司核心的宗旨是服务于业主,对于小区的共有部分,物业公司是没有权利违法强拆的,若物业公司在违法强拆过程中造成小区业主受伤或者财产受损,相关的责任人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您对上述仍有疑问,欢迎向法律快车发布法律咨询。他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