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法 > 购房指南法 > 购房准备 > 商品房认购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包含哪些条款

商品房认购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包含哪些条款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25 22:18:56 人浏览

导读:

在现在的商品房购买行为当中,在签订正式的购房合同之前往往都会签订一份商品房认购书,对于商品房认购书的法律效力条款很多人一直很模糊。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商品房认购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包含哪些条款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在现在的商品房购买行为当中,在签订正式的购房合同之前往往都会签订一份商品房认购书,对于商品房认购书的法律效力条款很多人一直很模糊。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商品房认购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包含哪些条款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商品房认购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包含哪些条款

  1、当事人双方基本情况

  卖方,即开发商名称、地址、电话,销售代理方名称、地址、电话;买方,即购房者名称、姓名、地址、电话、身份证件种类。

  2、房屋的基本情况

  包括楼盘地址、认购房屋的楼号、楼栋号、房间号、朝向、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

  3、开发商销售资质

  认购书中应当有房屋的属性(期房或现房),开发商的预售/销售许可证编号,土地使用证号等内容。

  4、价款与付款方式

  认购书中,这一部分占据了比较大的篇幅,内容包括房子单价、计价面积类型、总房款、付款方式(全款、分期、贷款或其他方式)。

  5、定金

  在认购书中约定定金的金额、付款时间、违约责任、违约处理办法、签订合同的日期等。

  二、商品房认购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商品房认购书是商品房买卖双方在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或商品房现房买卖合同之前所签订的文书,是对双方交易房屋有关事宜的初步确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商品房的认购、订购、预订等协议具备《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主要内容,并且出卖人已经按照约定收受购房款的,该协议应当认定为商品房买卖合同。”

  同时第四条规定:“出卖人通过认购、订购、预订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受定金作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担保的,如果因当事人一方原因未能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按照法律关于定金的规定处理;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事由,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未能订立的,出卖人应当将定金返还买受人。”

  由上面两条规定可以看出,认购书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三、签订商品房认购书要注意什么问题

  (1)规避受牵制条款。如果购房人自己想签订认购的话,则要避免认购书中的受牵制条款。前些年的认购书中往往有这样的条款:购房人在规定期限内未签订合同的,开发商所收定金不予退还。但不签合同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原因往往是在具体条款上达不成协议。这种情况不能完全将过错就归结于购房人。但因为该条款的存在,开发商往往以此威胁购房人。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必须签订认购书的话,应当避免该条款的出现。建议购房人要求签订认购书示范文本,该文本充分保护了购房人的利益。

  (2)购房者不要与开发商约定预付款或认购金予以“没收”、“不予退还”等条款,这种条款实际上针对购房者单方违约的违约金条款,开发商这里有个圈套,购房者只要没有与开发商签订正式买卖合同,不论什么原因都算购房者违约,开发商就要没收认购金,不予退还。

  (3)不使用模糊概念,在认购书对于价格条款的约定,不要使用“均价”,“优惠价”“折扣价”等,而要准确到单价的具体数额。

  (4)开发商答应为购房者保留价格或房号的,要将保留承诺写进认购书,如此价格保留10天,此房号保留10天。此时还要注意,这种保留是开发商的单方承诺,如果开发商没有兑现承诺应该承担违约责任,不要把这种保留签订成购房者在10天之内必须购买的义务。

  (5)注意认购协议书中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合同中体现的基本原则就是自愿平等,换个角度说,即各方当事人应当在认购协议中规定必要的义务,双方的义务都是围绕合同目的的实现而确立的,任何一方的义务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目前多数的认购书都是开发商提供格式合同,对购房者的限制较多,而开发商基本不承担责任。为了避免一方责任倾斜,在签订协议时要注意加上限制开发商行为的条款。

  (6)在签订《认购协议书》时,购房者应对开发商提供的格式条款进行认真审查,适当补充完善,将定金的约定范围加以调整,从根本上将《认购协议书》与房屋买卖合同区别开,使之独立。这样才能真正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商品房认购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包含哪些条款的全部内容。在签订商品房认购书的时候一定要对其中的注意事项多留个心眼。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