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拆迁安置 > 房屋拆迁 > 房屋拆迁知识 > 农村房屋拆迁评估怎么评估

农村房屋拆迁评估怎么评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10 14:44:07 人浏览

导读: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房屋拆迁成为热议话题,也滋生了所谓的"拆二代"一族。我国现行法规并没有针对农村房屋拆迁评估作出具体规定,但是没有规定并不等于农村房屋拆迁不予补偿,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带你来了解农村房屋拆迁评估怎么评估吧。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房屋拆迁成为热议话题,也滋生了所谓的"拆二代"一族。我国现行法规并没有针对农村房屋拆迁评估作出具体规定,但是没有规定并不等于农村房屋拆迁不予补偿,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带你来了解农村房屋拆迁评估怎么评估吧。

  目前,我国只有《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补偿作出了规定,而对于集体土地上的农村房屋如何进行评估补偿并未做规定。最高法《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对于已征收但未补偿且已经纳入城市规划区的原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可以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进行补偿。因此,实践中对于农村房屋拆迁评估主要是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操作的。

  一、 农村房屋拆迁评估的主要内容

  1、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被征收房屋的价值,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按照房屋征收评估办法评估确定。对评估确定的被征收房屋价值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申请复核评估。对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房屋征收评估办法由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制定过程中,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搬迁的,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向被征收人支付搬迁费;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产权调换房屋交付前,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向被征收人支付临时安置费或者提供周转用房。国土资见(2004)238号文件规定,安置费标准按被征收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14倍。此费用专款专用,用于补助需安置的人员。

  3、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对因征收房屋造成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根据房屋被征收前的效益、停产停业期限等因素确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二、农村房屋拆迁评估的方法

  1、市场比较法。市场比较法是最具说服力并易于当事人接受的方法,因为这种评估方法最能直接反映评估对象的市场价格,但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同类房屋的交易实例可供比照。贵阳市规定,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房屋拆迁估价,所选定的参照物实例,应当与被拆迁房屋所在区位、用途、建筑结构相同或相近,参照实例的成交时间不超过估价时点12个月,选取的参照实例须在3个以上,参照实例的综合修正系数不超过30%。但是由于市场比较法需要交易实例作比照物,实践中公用设施、公益事业房屋以及农房等交易实例较少,对这些房屋拆迁估价拆迁双方可申请使用其它估价方法。

  2、成本法。成本法是通过求取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扣除折旧,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

  3、收益法。收益法是预计估价对象未来的正常净收益,选用适当的资本化率将其折现到估价时点后进行累加,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

  4、假设开发法。假设开发法是预计估价对象开发完成后的价值,扣除预计的正常开发成本、税费和利润等,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

  5、基准地价修正法。基准地价修正法是在政府确定公布了基准地价的地区,由估价对象所处地段的基准地价调整得出估价对象客观价格。

  三、 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的方式

  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农村房屋补偿的方式主要有:产权置换、货币补偿、产权置换与货币补偿相结合。

  1、产权置换。被征收人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提供用于产权调换的房屋,并与被征收人计算、结清被征收房屋价值与用于产权调换房屋价值的差价。原地回迁不得低于1:1。

  2、货币补偿:建筑重置成本补偿,宅基地征收按当地规定的征地标准补偿(指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农村),具体的补偿评估内容在上文中已作出说明。

  不过无论是实行货币补偿还是产权调换,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必须明确的,即等价的原则。房屋属于被拆迁人的私有财产,被拆迁人对其合法拥有的房屋可以依法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以上就是农村房屋拆迁评估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拆迁补偿的方式,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在作出房屋补偿前,政府会对农村房屋如何评估作出方案,大家认为评估方案有问题,可以提出异议。如果各位对于农村房屋拆迁评估怎么评估还有疑问的话,欢迎找法律快车小编和律师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