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情绪服刑人员吴某的心理矫治案例

【案例报送时间】2020-08-10

【检索主题词】监狱,焦虑情绪,心理矫治,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吴某,男,1980年生,汉族,广东潮州人,小学文化,已婚。2016年因犯贩卖、运输毒品,非法持有枪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7年入狱服刑改造。

入狱后,吴某发现自己和女儿的关系日益紧张,尤其当其被告知女儿辍学在家后,担心女儿学坏走上歧途的吴某开始出现莫明的烦躁、焦虑不安,并产生了睡眠问题。这一状况持续了2个月,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服刑改造,于是主动向监狱民警申请心理咨询。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成因分析

(1)成长过程。吴某出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小县城,父母为了维持生计,没空管教,所以吴某从小就在这样的散养模式下成长。到了小学毕业,无心就学的吴某便索性辍学回家,到镇上一家亲戚开的装潢公司里当学徒工。由于和父母关系并不好,吴某很少回家,吃住都在公司。做装潢做了6年后,正好社会上兴起了一波美容美发热,一直盼望着改变自身命运的吴某,毫不犹豫地用前几年搞装潢赚的钱去报了美容美发学习班,凭借出色的天赋和踏实肯干,吴某在理发上的成长非常快,没过几年便成为了美容美发学校的一名专业老师。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吴某拉着学校的一些同事和学生一起创办了一家美容美发店,自己当起了老板。由于技术过硬,外加周边没有竞争对手,吴某的美容美发店发展非常迅速,每年的收入非常可观。有钱后的吴某再也没有之前创业的劲头,开始在朋友的怂恿下,频繁前往东莞、广州、深圳等地的夜店消费,毒品、酒精、性开始充斥着他的生活,拉着他坠入堕落的深渊,也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犯罪经历。入狱前的吴某,由于长期沉溺于酒色毒品之中不能自拔,根本不去管事业的好坏。最终,由于外面债台高筑,吴某不得不把自己辛苦创办的美容美发店低价转让。然而事业的失败没能让吴某醒悟,一贫如洗后的吴某为了维持高昂的毒品消费,走上了以贩养吸这条不归路,最终在一次运毒贩毒的过程中落入法网。

(3)重大事件。自从吴某入狱后,明显感觉到女儿对自己的态度和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变得不怎么搭理自己了,这让吴某非常担心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尤其在本次主动求询前的2个月,吴某突然从家人那里得知女儿辍学在家了,就打电话回去劝她上学,但没说两句女儿就挂了他的电话。从那之后,吴某便出现了持续失眠情况,整天焦虑不安。

2.入监改造表现

主管民警反映,2017年入监服刑改造后,吴某总体改造表现一般,和同犯及民警的交流较少,劳动改造成绩尚可,但近期经常出现走神的情况,2个月前在和家人亲情电话后得知女儿辍学在家,便出现失眠和焦虑。

(1)自身原因。吴某在处理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时,缺乏正确有效的沟通方式,也没能觉察到对方的情绪和需求,这也导致其与家庭成员,尤其是与女儿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最终在女儿辍学这一突发事件的激发下,自感身在狱中而无能为力的吴某,产生了焦虑情绪。

(2)家庭原因。吴某与家庭成员间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在错误的家庭模式下,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僵局。对于自己的女儿,吴某十分疼爱,他以为自己给予足够的物质条件就是在表达自己对女儿的爱,但却没有觉察到女儿的需求,这也促使了女儿在家庭的三角化关系中成为了母亲的“帮凶”。面对父母的冲突,女儿其实在试图通过自己努力来化解矛盾,并不自觉地帮助一方来对抗另一方,甚至不惜用辍学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应对父母的问题,而这一举措也导致了吴某心理问题的发生。

3.心理行为表现

民警咨询师对吴某进行了心理测量,SDS量表测试标准分为55分,显示为低度抑郁。SAS量表测试标准分为74分,显示为重度焦虑。经综合评估,吴某存在以焦虑情感症状为主并存在一定的生理功能障碍(睡眠不好),其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关,没有回避和泛化,对社会功能只有轻微妨碍。根据上述信息,初步判定吴某的心理问题为焦虑情绪问题。

4.教育矫治难点

(1)认知因素。由于吴某存在绝对化的认知曲解,成为其看待家庭问题的固有模式,要改变其认知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

(2)家庭因素。吴某身上带有明显的原生家庭烙印,其从小不被家人认可,加上父亲脾气暴躁,经常无故打骂家人,让他的童年生活蒙上阴影。所以吴某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家人的认可,可一次次的挫败让他最终选择了自暴自弃,因此如何激发吴某持续改变的动力成为心理矫治中的重要一环。

5.教育矫治方案

民警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通过将家庭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技术的整合,帮助吴某正视自己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并发现家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逐步促进吴某与家人间的有效交流,真实表达各自的情感、需求及期望,从而改善家庭关系,消除不良症状。

(1)评估问题与咨询关系的建立。在咨询初期,民警咨询师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了吴某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形成了初步判断;在通过OH卡牌找出吴某“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基础上,明确吴某家庭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其看到造成自己和女儿目前状况的原因,激发改变的动力,并与吴某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来访者解读:吴某认为这张图中应该是一位母亲正在教育她在学校犯了错误的儿子,他觉得自己就像那位母亲,希望女儿能够回到学校正常地上学,但女儿并不明白的自己的苦心,这让他很伤心也很焦虑。

来访者解读:吴某想打开女儿的那扇门,可是现在怎么都打不开,所以这让他非常焦虑。在民警咨询师的引导下,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拿错钥匙了,希望在接下去的咨询中老师能帮其找到那把钥匙。

(2)家庭关系的调适。民警咨询师帮助吴某通过与潜意识的对话,使其能意识到女儿的心理问题仅是家庭问题的外现,是家庭的循环互动中塑造了现在的女儿。因此,要解决女儿的心理问题,应该从家庭问题入手,并且需要与家庭成员积极配合,共同寻找问题的所在及改善的方向。

来访者解读:吴某认为这张图就像女儿心中压抑着的愤怒。同时在民警咨询师的引导下,觉察到女儿其实是在不满自己这些年来对家庭的疏于照顾。

来访者解读:吴某在初次看到这张图时,感受是妻子的抱怨就像拿着一根鞭子不断地抽在其身上,这让他感觉自己都要躁狂了。但在民警咨询师要求换位思考后,他开始明白妻子的情绪来源和需求,其实妻子的失落情绪背后只是希望自己能多些陪伴。

来访者解读:吴某在这张图中感受到了女儿的孤独。在民警咨询师的引导下,吴某也看到了自己的犯罪给女儿带来了多大的阴影,同时也觉察到女儿现在的问题,根源其实就在自己身上。

(3)原生家庭的溯源及关系理清。针对吴某因童年时期经历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民警咨询师陪同吴某一起对原生家庭进行溯源,帮助他理清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让他最终明白父母那些畸形教育并非他们蓄意而为,只是他们没有学会爱,没有学会如何去表达,他们当初那样让吴某不幸,内在动机是源于爱和保护。引导吴某放下对父母的怨恨,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

来访者解读:在这两张图卡中,吴某看到了母亲为家庭的付出和像乌龟那样的忍耐力支撑整个家庭,而在代表父亲的卡片中,吴某认为父亲就像警察一样严厉地管着自己但却从来没有夸奖过自己。 但在民警咨询师的启发下,吴某慢慢回忆起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付出,父亲其实一直以他的方式保护着自己。

(4)结束与巩固咨询效果。在这个阶段中,民警咨询师与吴某一起分享了在这一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以及体验到的变化,并通过继续给予积极关注,帮助吴某进行自我探索,注入持续改变的动力与希望,最后协商结束咨询。

6.预期矫治

近期目标:缓解吴某焦虑情绪,改善睡眠状况;改善吴某焦虑情绪和家庭关系;帮助吴某意识到目前女儿的问题与长期以来失衡的家庭关系有密切的关系。

长期目标:帮助家庭重建平衡的结构,家庭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教育改造成效】

1.矫治效果

经过10次的心理咨询,吴某的情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通过心理测试显示:SDS量表测试标准分为45分,无抑郁症状,SAS量表测试标准分为53分,显示为轻度焦虑,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不再感到明显紧张不安,心情平静了许多。同时吴某对自己的家庭问题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能较好地处理好与家人间的关系。

根据主管民警与其家属沟通了解到,吴某的家人,均表示目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较明显的改观,夫妻之间开始学着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父亲对吴某的认可也开始增多,女儿对父亲的排斥也减少了许多。

2.矫治体会

作为第一次在狱内使用OH卡牌,民警咨询师感到OH卡对服刑人员群体有非常好的效果。由于服刑人员身份的特殊性,身在大墙内的他们会下意识地抵触和回避民警咨询师,而作为一种“自由联想”及“潜意识投射”的图卡,OH卡可以较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成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中的一个良好工具和媒介,可以激发服刑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捕捉和提升直觉力,增进沟通和连结,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