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资信调查 > 企业信用风险 > 正视政府信贷风险

正视政府信贷风险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8-30 16:40:35 人浏览

导读:

信用是有条件的价值运动,当条件不成立时,就有发生断裂的可能,政府信用也不例外。因此银行切莫陷入政府信用无风险的误区。所谓政府信贷风险是指在政府信用的引导下,银行向政府发放的或者向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发放的贷款,由于政府行为而使银行面临的坏账
信用是有条件的价值运动,当条件不成立时,就有发生断裂的可能,政府信用也不例外。因此银行切莫陷入“政府信用无风险”的误区。

所谓政府信贷风险是指在政府信用的引导下,银行向政府发放的或者向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发放的贷款,由于政府行为而使银行面临的坏账风险。这里笔者所讲的政府信贷风险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而给银行造成的风险损失。它是以市场化的面目出现的,银行可能并未与政府发生直接的信贷关系。但信贷风险的发生却与政府的行为密不可分。可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相应行为,该笔贷款就不会发生,风险也就不会出现。笔者经过分析后认为,中国目前的政府信贷风险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政府重复建设造成的信贷风险、政绩工程造成的信贷风险和政府“失信”造成的信贷风险。

重复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过热———投资拥上———重复建设———淘汰整盘”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因而,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重复建设往往会消失于萌芽,不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但如果非市场因素介入其中,重复建设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根据经验,低水平重复建设一般过于强调规模,生产方式雷同,企业采取同样的技术路线进行大批量生产,提供的都是使用价值相差不大的产品,所以竞争只能在价格上展开,于是价格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很多项目胎死腹中。而这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的同时,也给银行业造成巨大的信贷风险。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目前持续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的比重持续上升(达到24.8%),其他渠道资金来源的比重却在相对下降。从资金到位情况来看,上半年投资到位资金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国内贷款,达到55.9%。显然,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有很大一部分将由银行来承担。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错误行为,令银行信贷风险凸现。

政绩工程

正如前面所分析,很多地方政府一味强调经济发展速度,急功近利地追求政绩。政绩体现在何处?最容易被人发现的当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于是乎,各地大兴土木,大搞基础设施,大兴开发区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开发区”热潮造成的结果是,目前省以下开发区有2500多家,占全国开发区总数的2/3。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乡乡建园,镇镇办区”的情况。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大项目已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从全国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的统计情况来看,超过1亿元的项目13028个,占到施工总项目个数的22.6%,资金完成投资占到总完成投资的65.4%。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对于大项目的热衷程度之烈、之深。

众多大项目的上马显然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资金哪里来呢?显然,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特别是随着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让民间资本进入将成为最终目标。问题是这些基础设施大多资金投入量大、回收周期长、收益率不高。为了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很多地方政府纷纷以自身信用为企业提供担保,从银行获取贷款。

地方政府考虑更多的是“面子”问题,而非经济效率。很多设施的上马并未经过认真的可行性分析,大多出于短期化考虑。由于没有收益,政绩工程只能亏损,贷款也就失去了还款来源,损失最终只能由发放贷款的银行来背。从表面上来看,银行贷款的相当大一部分是以企业名义借得的,是市场化运作,坏账发生的责任应在银行本身。但这些贷款往往是在政府的参与下发生的,因而政府也应负一定责任。[page]

政府“失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