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资信调查 > 个人资信调查 > 信用污点和信用卡有没有关系

信用污点和信用卡有没有关系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5-28 03:08:04 人浏览

导读:

核心内容:个人信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对我们生活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我们就要弄清楚信用污点跟我们手上拿着信用卡有哪些关系,对个人信用有哪些影响?我们对个人信用有哪些误区,如何处理。法律快车小编为...

  核心内容:个人信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对我们生活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我们就要弄清楚信用污点跟我们手上拿着信用卡有哪些关系,对个人信用有哪些影响?我们对个人信用有哪些误区,如何处理。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一一介绍。

  信用污点或与信用卡无关

  一、误区 被"误读"的个人信用报告

  误区一:信用报告"报告"的只有银行账单?

  个人信用报告只显示信用卡的逾期记录?其实不然,个人信用报告是全面记录个人信用活动,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文件。说到底,它不止关乎"钱",而是关乎"信用"。

  通过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https://ipcrs.pbccrc.org.cn)可查到三方面的信用记录: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以及个人信用报告。

  有业内人士表示,过于频繁地查询自己的信用记录可能会让银行认为你有迫切贷款但又贷不到款的情况。

  误区二:不用信用卡就不怕留下信用污点?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不少网友查询个人信用后发现自己莫名上了信用"黑名单",而这大多是与"信用卡"的使用有关。另外,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名下竟然有此前不知道的、仍未激活的“幽灵”信用卡,不过这不并影响个人的信用,无需过分担心。

  1、对信用卡使用规则“蒙查查”。

  2、“睡眠卡”一“醒”就要吞钱。

  3、信用卡遭盗刷 有苦难言。

  4、身份证遗失遭冒用 无信用卡照样被“黑”。

  因使用信用卡导致莫名背上信用污点的案例远不止上述几个,但因此就嚷着要放弃使用信用卡,却并不明智,真正的解决方法反而是继续使用,让新的良好记录覆盖“污点”。信用卡不是“坑”人的金融产品,它是累积良好信用信息的重用手段。

[page]

  二、观点

  我国公民的信用意识普遍不强,对于个人信用“污点”的情况知之甚少。由于个人和金融机构地位不对等,个人对信用信息漠视,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的关注多局限于信贷领域。个人信用系统进一步发展应不仅限于信贷领域,应强化道德层面的个人信用,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

  1、处理:信用污点不再"终身制" 可用新记录覆盖旧的。

  据了解,目前个人信用报告的污点会保留5年,从还款日开始计算,5年之后就会自动删除其不良的信息记录。但如果一直不还,说明逾期还在发生,就不受5年期限限制。

  而对于补救不良信用记录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继续使用这张信用卡,并且坚持按时还款"。信用报告中记录了信用卡最近24个月每个月的还款状态,如果市民将有逾期问题的信用卡销户,那么这张卡最后24个月的还款状态就会以"静止"状态保留在信用报告中,若继续用卡,并保持每月按时足额还款,这张卡最近24个月的还款状态就会不断更新,两年后,以前的逾期记录就被新记录顶替出去了。在前一次不良信用行为得到解决之后5年,个人信用记录会彻底更新。换言之,用最新的良好还款记录刷新个人信用报告,才是最好的办法。

  2、用途:良好的信用记录能为个人积累财富。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良好的信用记录如同"信誉抵押品",对个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为他积累起信誉带来的财富,并且获得优惠的金融服务。

  银行在个人贷款审批和信用卡透支额度审批上,最为看重的是个人信用,而非本人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实力。对信用不良的申请人,银行将对不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其严重程度确定是否批准及批准的额度。信用良好,信贷授信额高、利率优惠;信用记录不良:获得贷款难度大、成本高。

  而除了申请贷款和信用卡之外,信用记录几乎涉及到个人每一项重大经济活动,比如在民间信贷、招聘求职、租房子甚至签证出国多个领域都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在美国,信用报告的用途已经非常普遍,评分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个人生活。

  信用局对全美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记录,然后有偿传递给全美各地的合法客户。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随时向信用局索要消费者的信用报告,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而雇主、房东等个人和机构也会在与个人签订相关合同前查看其信用记录。

  信用报告不仅是一张全面展示个人"信用"的凭单,还能成为个人积累财富的工具,市民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信用意识。这次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推出,为征信业发展迈向了重要的一步。

  推荐阅读:

  ■ 如何防止信用污点

  ■ 个人信贷客户资信调查函模本

  ■ 怎么查询个人信用记录

  ■ 欠费会影响个人信用吗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