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征地补偿 > 征地补偿分配 > 城中村规划和改造的思考

城中村规划和改造的思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4-19 22:25:09 人浏览

导读:

5-6年前,小城镇中心帮助郭杜镇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那是我第一次来到郭杜镇。研究西安城郊大学城的发展和农村小城镇的关系问题。当时脑子里的印象,郭杜还是属于尚待开发的阶段。这次来了,感觉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新型大学城拔地而起,一个基本上完全现

  5-6年前,小城镇中心帮助郭杜镇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那是我第一次来到郭杜镇。研究西安城郊大学城的发展和农村小城镇的关系问题。当时脑子里的印象,郭杜还是属于尚待开发的阶段。这次来了,感觉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新型大学城拔地而起,一个基本上完全现代化的城市几乎覆盖了原有城镇80%的空间。这不仅仅改变了我对郭杜镇的看法,也改变了我对西安城镇化发展速度的看法,更改变了我对西北地区发展的看法。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在留下如此良好的印象之余,我也感觉到,郭杜的未来规划,应该避免再走国内一些城中村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一是城市建设和开发模式过于注重视觉效应;二是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尚有大的提升空间;三是旧镇区的改造压力巨大,和新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是新城区缺少了一些商业繁荣的景象,人气不足等问题。

  前边列举的问题都是城市开发者和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可是在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的时候,你再多说对于当地的管理者还有什么用处呢。如果你去批判他们对于土地资源的浪费,批判他们大搞景观和政绩工程,他们即使接受了批评,也不能进行任何改进的,因为所有的投资都转化成了现实,总不能拆了造成更大的浪费吧。

  结合上述国内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参观结束后,就新城发展面临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座谈。

  一、郭杜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1、大力发展符合当地需求的商业。郭杜这里有很好的自然环境,还有庞大的消费人口,有需求。现在这里有将近8万大学生。现在这里需求和供给没有对接,这肯定是供给方出现了问题。因为这8万大学生一定是有需求的。目前这8万学生待在学校里,只能吃食堂,享受学校可能提供的服务,没有其他的选择。要想生活的更为丰富多彩,只能进城去。学生的消费需求是非常大的,要改善生活呀,要同学聚会,要有一定的夜生活。

  这么多大学生,他们需要社会服务,而这些社会服务不一定需要政府来提供。因此要求政府引导市场化民间化服务的进入,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所需求的社会服务得到满足。

  2、商业发展了,也可以解决地方税收来源。当有特色、以民间经营为主体的服务业进入这个现代化新城的时候,能够带来长期的营业税收入,也是解决新城管理者财源的最好出处。全国许多开发区,把楼盖好了,道路也修好了,但是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要由政府来负担,这只能从土地出让金中负担,但是土地出让金是一次性的收入,如果花完了,未来的税收依靠什么,这是政府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在郭杜,工业税收大多被上级政府拿走,大学又没有什么税收,那未来公共设施的维护费用怎么办,所以必须靠商业发展。在郭杜的老城区,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低成本以零售和门面经营为主的各种小型服务业;在新城区,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商业企业,多功能的商业服务项目。这样可以满足本地居民的多层次消费需求,对白领有大型商业场所,对大学生有老城区商业区来满足他们低价格的消费需求,这样整体的商业气氛就能相对活跃。

  3、拆迁不是老城区改造的最有效方式。郭杜已经出现了城中村,长期发展下去,势必要走北京、上海、广州那些大城市城中村的老路。城中村的形成,主要在于没有一个稳定的政策支持,是政府和农民博弈的产物。今天来一个领导要拆,明天来一个领导又要拆,农民又不断上访不要拆,这样僵持下去,最终就形成了现在的城中村。现在城市在改造中总是希望开发商进入,通过拆迁进行改造?难道不拆迁,城市就不能改造了吗?不用拆迁,农村难道就不能成为城市了吗?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拆迁改造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拆迁不但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而且拆迁以后农民的就业还需要政府解决。农民住在城镇的中心区,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借助自己的力量发展成为小商业区呢?香港、东京、台湾传统的商业区,就是在民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房子还是那些房子,用途变成了商业用途,也就成为了商业区。

  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些大的服务项目,像综合性超市、商场之类,但是另外一些服务也是无法替代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既有大的超市、商场等,同时又有一些传统的商业街,比如北京的大栅栏,现在仍然是传统的商业街,这里有一些很有特点的门面、小吃等。城市既要有高档消费的场所,还要有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地点。比如像大学生,他的需求可能就是要一碗面,吃饱就可以,他可能还需要一些满足朋友之间聚会的小饭馆、咖啡厅等等。但是大多数当地人可能没有能力经营服务业,不过他可以将这些房屋租给一些有能力来开展这些服务的人,让一些有能力的人来搞一些酒吧、咖啡厅、服装店、小饭馆之类的。一旦有人来了,做好了第一家,示范效应是非常大的,很快这个地方的服务业就发展起来了。

  比如,北京什刹海以前也就是像公园一样,晚上十点以后,漆黑一片。非典期间有人在这里开了第一家酒吧,那时候人没事,就去泡酒吧。加上在后海旁边,空气好,不会传染,生意非常好。逐渐更多的酒吧在这接连开业,生意也都非常好。据统计,在这里几乎没有原居民开的酒吧,原居民都拿着租金到外面买房子住去了,他们把房子租出去了,让各种有能力的人进入,整个什刹海的面貌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原来仅具有观赏价值的公园,变成了北京著名的夜生活的餐饮和消费区域。[page]

  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当然有偶然因素,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强大的市场力量的功能。在郭杜的城中村,是不是也可以允许农民运用自己的方式,借助于自己的住房来完成这样的转变,而不要以城中村的眼光去看待他,继续把他们作为拆迁的对象,继续地以视觉冲击的目标来要求他们。这需要政府和管理者站在新的城市发展观下考虑问题。

  4、改造城中村,要允许农民在自己的住房和宅基地上获得资产性收益。农民要从城市开发中受益。传统的观点就是解决就业,给与征地补偿和社保,再加上就业培训等,这使得农民总是在被动的状态接受政府的赐予或者是安排。实际上,农民在城市开发中获得收益最大的应该是资产性收益,就是从住宅和宅基地的使用和租赁上获得最大的收益。我们现在对农民的住房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居住功能。实际上,在广州、深圳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住宅的功能早就发生了变化。在一个政策不稳定的预期下,农民通过提高楼层面积,加盖出租空间,用于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居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资产性收益。政策上不允许农民加高楼层,结果农民自己盖成了握手楼,这样就在拆迁和反拆迁的利益博弈中,城中村虽然顽强地保留了下来,但是档次严重地降低,也成为城市视觉景观的一个巨大的反差。

  5、农民自己改造城中村不会破坏城市景观,而且能够增加城市景观的魅力。很多规划专家认为,农民的房子会破坏城市景观,这是反对城中村存在的理由。但是这是在没有对城中村形成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的结果。实际上,正是由于政策不稳定和农民长期存在着被拆迁的心理,导致农民不敢在城中村的住房进行长期投资。即使投资也是为了扩张住宅面积,增加拆迁谈判的砝码,或者是出租给外来工,形成短期性的资产性收益。

  纵观城市发展史,绝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建筑都是由私人来承担的。例如罗马、巴黎等,没有人认为这些私人建筑影响了城市景观,反而增加了城市建筑的魅力。即使在欧洲的小城镇,建筑色彩的文化历史感浓重的特点,也是建筑形态个性化鲜明的特点。

  在中国的传统古镇,之所以保留如此完整的传统建筑,形成了古镇景观,也全部是私人建筑,那时候我们不能说这些建筑的所有者都是城里人。这些建筑也都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个人审美情趣。

  中国的千城一面是如何形成的,很多人没有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引导性的开发。大规模的开发模式,使大部分建筑都体现出政府的色彩和商业利益;农村的建筑则是地权平均主义下的产物;再加上各种政府管理部门的关于建筑许可的限制,也就形成了我们现有的小城镇和城中村的建筑景观。

  因此,我相信,只要给与农民在城中村地权的长期预期,允许他们自己进行改造,并在自己的住宅和宅基地上获得资产性收益,城中村的发展一定会成为新城城市景观极具特色的亮点。

  二、城中村改造中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回到现实中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可以在城中村的改造中进行大胆的探索呢?

  1、要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把城市供水、排水、有线电视和宽带等城市基础设施都要覆盖农村。现在我们的规划就是要顺势而为,现在已经存在的就不去动它,政府规划好基础设施投入,让城市基础设施全部进去,但是不去改变地表形态,不改变房屋格局。在基础设施延伸的同时,我们不去改变土地的产权性质。事实上,当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以后,农民名义上是农村人口,但实际上已经是城市人口,因为公共服务已经进去了,他所享受到的服务和城市人口就没有区别了。现在我们往往是先把产权由集体转化为国有,市政设施才进行配套。我们可以尝试在不改变产权关系倾向下,先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当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这些区域,农民尽管注册身份没有发生变化,实质上已经是城市市民了,区别仅仅是他们还有着自己原来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

  2、政府要在土地所有权上给予农民长期稳定的政策。现在服务业发展不起来的一个原因在于政策不稳定,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拆了,所以都不愿在这发展服务业。政府给予一个长期稳定的政策,在核心的老城区,政府明确这些地区都不拆了,整个设施改造成本由政府负担,但是土地所有权永远为村集体所有。这里没有违章,政府鼓励农民自己建,引导农民自己建,让农民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社会。政府要规划好公共界面,对建筑形态提出规划和管理的要求。

  3要允许农民利用自己的住宅开展各种服务业的经营性活动。让农民的资产从居住形态向经营形态改变;从传统的商贸向高档的咖啡屋、酒吧及各种服装店等,完成结构的升级。只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支持,市场会很迅速的完成这种转变,前提是要给他们吃一个定心丸。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