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商业招商 > 外商独资 > 外商投资 > 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8-06 11:36:43 人浏览

导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外方对我市投资前景看好,使得我市外资企业增长迅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办外资企业231户;协议利用外资12.07亿美元,同比上升75%,实际到账外资6.44亿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外方对我市投资前景看好,使得我市外资企业增长迅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办外资企业231户;协议利用外资12.07亿美元,同比上升75%,实际到账外资6.44亿美元,上升78%;外商投资单体的平均规模达到400万美元,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了77个。新办企业大多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好,筹办期短,建设速度快;特别是房地产行业迅速成长,成为外向型经济中的新生力量;外资企业同时也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生力军,今年出口总额出现翻番的好势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市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与外资企业产销的增长不成比例;外资企业企业批准多,但资金到位率、开业投产率都很低;外资企业在技术转让、带动就业、财政贡献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等等。清醒的认识外资在我市存在的问题以及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我市利用外资战略,对我市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当前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利用外资与外资到位、项目投(达)产不相适应

  截止2001年末,我市累计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9.09亿美元,其中当年新增外资企业135户,新增合同利用外资1.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

  截止2001年末,我市已办理工商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为631户,其中开业投产企业417户,开业企业注册资本45.91亿元,实收资本44.82亿元。

  2002年,全市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88个,比上年增长77.8%;合同利用外资5.1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其中,已办理注册登记企业187个,直接利用外资2.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实际利用外资2.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倍。

  2002年,全市开业投产外商投资企业450户,比上年新增33户,增长7.91%;外资企业帐面注册资本52.76亿元,实收资本49.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6.85亿元、4.62亿元;增长14.93%和10.3%。

  2003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95个,比上年增长7户;合同利用外资9.5亿元,增长86.27%;其中,已办理注册登记企业259个,直接利用外资5.01亿美元,同比增长84.3%,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同比增长88%。

  2003年,全市开业投产外商投资企业507户,比上年新增93户,增长12.66%;外资企业帐面注册资本63.93亿元,实收资本59.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1.17亿元、12.83亿元;增长21.17%和26.34%。

  最近几年,我市利用外资连年出现(有的年份接近)倍增,2001 年至2003年中,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7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2.69亿元,但三年内注册资本只增加了18.02亿元,实收资本只增加了 14.66亿元;同时,新开工企业少、开业投产率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扭转,2001年之前开业投产率大约在50%左右徘徊,从2002年起,比率有所上升,但仍旧在60%左右,注册资金、实收资本的增长与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不成比例,因此,抓资金到位、抓项目开工、抓开工企业达产十分重要。

  二、外企体量增大、但产销规模偏低

  2001 年,全市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总资产规模为12.7亿元,户均只有305万,到了2002年,户均总资产上升为2654万元,同期增长4.7倍,2003年户均总资产达到3162万元,同期增长19%,资产规模的扩大与单体利用外资额增长有很大关系,但我市外商投资企业产销规模却很低,2001年之前年销售额未过90亿,2002年增长14%,达到99.27亿元,户均只有2206万元,2003年出现明显增幅,达到128.83亿,增长29.8%,户均销售也只有2541万元,主要原因还在于扬州市引进的项目规模偏小,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长期不达产,2001年,我市销售过亿的企业为18户,实现销售41 亿元,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总额的46%,2002年,增加到19户,实现销售47亿元,占总销售的比重退回到40%,2003年销售过亿的企业上升到 23户,实现销售62亿元,占比重上升到47.9%,历史上,扬州的外企单体销售没能突破10亿大关,只在2003年,通运集装箱一枝独秀,当年实现销售 10.23亿元,目前看来,我市外企产销规模偏低的现状一时还难以改变。

  三、外商投资企业赢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

  2001 年,我市开业投产企业中赢利企业户数为160户,总赢利4.4亿元,赢利面只有38%,其中:百万元以上的赢利企业54户;2002年赢利企业户数为 213户,总赢利5.8亿元,赢利面上升到48%,但百万元以上的赢利企业降为48户;2003年赢利企业户数为235户,总赢7.6亿元,赢利面下降到 46%,但百万元以上的赢利企业升为86户;总体上,我市外商投资企业亏损面超过50%,2001年亏损额达2.9亿元,02年亏损2.5亿元,03年亏损3.6亿元。亏损企业的大量存在,对我市外商投资企业整体效益影响很大。

  2003年,我市开业投产企业销售利润率为3.1%,比2002年下降0.2%,比全省低三个百分点,总资产报酬率为2.47%,比全省平均数低3.06%,资产总额中有63%靠举债形成,负债率较高,经营风险较大。

  四、外资企业拉动就业的程度较低,社会贡献额不大

  2001 年,全市在“三资”企业就业的人数为64750人,户均155人,02年虽然利用外资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滞后效应,就业机会并没有扩大,与上年基本持平,03年扩大为93319人,户均仍只有184人。总体上来看:我市近几年注重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企业进驻,但这些企业就业弹性并不大,外资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发展也没有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关键是:一方面是大量存在的下岗失业者,一方面是不少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劳动用工,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冲击本地的劳动市场,据了解:苏州等地的外企约有60%的外地打工人员,而扬州也不在少数。

  “三资”企业增势迅猛,但涉外税收却难以同步增长。2001 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税收4.85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2%。但由于2002年财政收入基数的增长超过涉外税收增长幅度,当年涉外税收占年度财政收入的比重反而降到9%。2003年由于京华城中城交纳土地出让金1.6亿元(当年外资企业缴纳土地出让金总数达4.2亿元)等不可比因素的影响,涉外税收增幅达82%,总计为9.3亿元,但仍不敌基数的增长,比例维持在12%左右。

  今年1 到10月份,全市外税收入已达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幅达到36.6%,但主要是房地产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在起拉动作用,由于近年来引进的项目大都为 “两头在外”企业,如川奇光电销售达6个多亿,实现税收只有400多万;创利皮革销售达到1.8亿元,税收只有110万元;大连化工4—10 月份已经产出1.4亿元,但因库存留抵没有税收上缴。一些高科技企业如海克赛尔因设备调试、产品质量等问题,迟迟无法达产,今年前10个月,只有2000 多万销售、亏损近千万,尚有100多万增值税留抵;晶新微电子和晶芯微电子总投超过1.8亿美元,但由于流动资金缺乏、设备安装与调试难以如期进行,今年形成的销售很少,更谈不上缴纳税收。不少新办外企由于减免期、前期费用大等问题,短期内税收份额难有大的提高。[page]

  如何调整思路,积极应对?我们认为:

  一、 要充分认识“外资”的局限性

  对外资的“崇拜”,缘于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在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等方面,由于行政惯性和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各地地方政府往往把本地利用外资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实,外资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是靠外资撑起发展支柱的。这么说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外资的作用,但至少我们目前将发展的希望押在外资上,而忽略内生的发展动力是一个误区!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资金短缺的状况就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而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在大量的利润汇出的同时,巨额的外资很可能成为未来经济的安全隐患。即便肯定了外资在产业积聚、在制度变革方面的巨大促动作用,也不能否认,在内外资企业的天平上,政策的优惠已经成为不平等的重要砝码。谁将主导未来的中国经济?如果是外资,则“拉美化之忧”和“苏州现象”已经种下祸根;如果是内资,那么,对不平等的根源就要有足够的重视。关键在于,我们对问题本质的判断。比如GDP增长与人均收入不对称;经济增长依靠外延方式取得,外科手术式引入新的制造体系,从而导致经济发展中少有自主动能;买办式的资本、管理和人才占了主流,这些在空中落地的资源如果缺少文化“固根”,大多数都是“孤岛式”发展,也不太可能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众星拱月式”制造体系;加上这些企业用人没有地域观念,不能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因而不可能对本地政府“富民”目标起较大作用。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需要及时修正我市经济发展战略:即不以外资型的经济模式作为主导,不与相邻地区在GDP 和引进外资上争锋,而是以求真务实态度谋求依靠自身发展的动力,以富民强市为发展根本目标,以最大限度的创新发展机制,释放民间力量,夯实发展的基础,以全新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发展目标融入苏南板块,走出一种独特的扬州式创新发展模式。事实上,我市近年来在推动全民创业,千方百计的激活本地民资和引进外地民资上下了不少工夫,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利用民资已经从原来的30亿发展到现在的接近年均300亿,超过了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但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在注重“内外兼修”的同时,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

  二、要注意克服“一重四高”倾向

  扬州能否应该将发展的主牌押在招商引资上?重化工作为扬州沿江开发的主导产业是否明智?扬州是否能成功地打造第二个苏州?扬州是否只有走跨江升级的苏南发展模式?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一段时期以来,重化工和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高产出的高资本投入项目成了我省特别是沿江开发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扬州以仪化为主导成立了化学工业园区,引进“大连化工”,并且一再增资;扬农、联环药业份份进驻,据说化学工业园还要升格,目前化学工业园可能产生的空气污染及长江上游的水资源污染另人担忧,需要切实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要警惕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同时,转嫁环境危机和代价。“长三角”地区正在快速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不要将视线仅盯着国际制造加工基地。信息化和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将在不会太远的未来进入“长三角”的发展盘局。针对扬州而言,苏南一味引进外资和浙江粗犷的资本积累模式都不应该成为扬州今后发展的主流。扬州应该在保护和营造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产业,超前谋划“硅谷”模式,以更高的质态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

  三、要注意GDP增长与收入不对称的问题

  扬州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走出“苏南模式”,GDP指标应该逐渐淡化,而人居环境、工作环境、人均收入、人均住房、就业状况、人均排污负荷、人均生态资源(绿地、湿地)、社会保障等人性化指标等应该作为重要的发展指标。要警惕GDP增长与人均收入不对称,警惕单纯依靠“两低一高”(低工资、低土地成本、高污染)、依靠高额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高额投入又以侵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这种不“以人为本”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值得叫好,更不值得仿效。

  要警惕经济东莞化的趋向,所谓东莞式经济,即是由内地提供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再加上各类优惠的税收政策,外资企业将生产过程的低端部分——主要是加工和组装环节设在当地,这些低端环节的最大特点是:耗费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附加值低。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是: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是10美元,但她在中国的离岸价格(FOB)却只有2美元。这2美元还不是最终利润——其中的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输费;剩下的1美元中,0.65美元用于支付来料费用,最后剩下的0.35美元,才是中国企业主和工人的所得。

  大力发展本土化、民营化经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型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实现充分就业。要给民资与外资同等待遇,放开更多的准入限制领域,尤其是放开配套环境的发展,包括对服务业的大量需求。能够通过我们自身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形成起来的话,这种产业聚集的效果,或者是产业链条延长的效果,将会更加的明显。对于那些“两头在外”、耗地耗能、污染大,既不能带来就业机会又没有多少财政收入的的项目要限制发展,而不能为引资而引资,捡到蓝里就是菜。

  四、要密切注意台(港)资的“迁徙”现象

  2002年,珠三角的台(港)商开始移居长三角,两年后的今天,长三角外向型经济的标志城市苏州、昆山等地也出现了台商“撤资迁徙”的迹象。 哪里的政策更优惠,哪里的土地、劳动力更廉价,外资就会往哪里搬迁。在苏州目前引进的外资中,就不乏一些在珠三角“免二减三”政策到期后的企业。他们转移到苏州后,又可以继续享受苏州方面提供的税收减免优惠。等苏州提供的减免优惠到期之后,这些“逐水草而居”的“蒙古包”再向其他地方转移。同样,在外向型经济“后起之秀”的无锡、南京等地,不少企业也有“撤资”的意念。[page]

  每年台湾的电电公会都会发布一份内地城市和地区投资环境调查报告。最近几年苏州市的排名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扬州似乎在步苏州的后尘,近几年的排名越来越靠前。虽然扬州与苏州不可同日而语,但可以预料:当扬州的发展还远不如苏州的时候,扬州的排名就会“江河日下”,尽管我们会做得很好。

  不可否认,相对于欧美企业,台(港)资企业更看重地价和优惠政策。当优惠期满或成本提高后,他们就可能“见异思迁”,一看风头不对就撤。 有关专家指出:台(港)商趋利的特性非常明显,台(港)对内地的“行情”更熟悉,“短期行为”更突出,在一些地方,台(港)租赁厂房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厂房往往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由于没有厂房等不易搬迁的固定资产,造成了台(港)商的“候鸟”形态。台(港)特别懂得如何合理避税,在扬州,不少台(港)资项目五年减免税期满后很快就回再办起“同样的项目”,这样的“增资”项目其实欺骗性很大,如果扬州沦落到“珠三角”、“苏州”过去的地位,“投资环境”一年不如一年,我们也会面临大量台(港)商“候鸟”迁徙的境地,地方经济该如何支撑?所以调整外资结构,尽可能与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建立投资的合作关系;尽量减少用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价格吸引外来投资;尽量少的提供现成的“标准厂房”,鼓励企业搞基本建设;尽量利用现有的国企与外国公司搞合资或合作,使国有企业逐步向股份制企业过渡和发展。是“留住”外来资本的长效之策。

  总之,招商引资要注意内外兼顾,以发展民资为主,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要注重工业项目与第三产业、服务业并重,工业项目应以符合扬州特点的高效、节能、环保的工业项目为主,以实现资源、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布局集中,整合利用全市现有工业用地的存量资源,新增工业用地重点向开发区和园区集中;要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设立严格的工业建设项目控制指标,引导开发区、园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进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项目要严格设定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控制指标。土地利用指标包括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资源利用指标包括单位产值水耗和能耗,四项指标均为单一否定性指标,入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应同时满足以上四项指标。考虑到不同产业水耗、能耗的差异,应采取按产业设定指标值的方法,作为各开发区引入项目的依据。对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包括工业总产值、税收、就业设定参考指标,入驻开发区的工业项目应至少满足其中一项指标。在环境保护方面也要有相关的指标要求。同时对引进的项目要抓到资、验资,抓投产、达产,确保引进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使我市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健康的轨道。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