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权债务转让 > 债权转让 > 法院处理涉不良金融债权转让案件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法院处理涉不良金融债权转让案件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3-27 10:29:16 人浏览

导读:

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时,面对着国有资产重大流失的现状和不良资产处置制度的缺陷,同时还要处理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面是意图不当牟利的人诉诸合法名义给法院施加压力,一面是企业职工为避免企业陷于被执行破产的境地而上访,一面是资产管理公司的持续不规范运作,一面

 

  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时,面对着国有资产重大流失的现状和不良资产处置制度的缺陷,同时还要处理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面是意图不当牟利的人诉诸合法名义给法院施加压力,一面是企业职工为避免企业陷于被执行破产的境地而上访,一面是资产管理公司的持续不规范运作,一面是国有银行的轻率和默然,还有地方政府的质疑和不满。在处理涉不良金融债权处置案件中,法院的社会责任重大,如何在现有制度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国有资产流失,防止司法成为不当牟利的工具,需要多角度的主动应对措施。

  在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中,深化对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审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慎重处理不良金融债权处置案件,保证不良债权处置交易的安全和通畅,加强对不良债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审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某中院发现,在不良债权转让的诉讼案件中,相当数量案件为破产案件,清偿比例基本为零,但对于少数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其中绝大多数存在内部人员恶意串通的情况,这些情况往往在执行阶段才得以暴露。为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维护法院裁判的公正和稳定,某中院专门在民二系统和执行系统召开涉不良金融债权处置案件的调研会议,强调民事法官和执行法官应当加强对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审查,参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应当从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程序、处置参与主体、债权评估等多方面严格审查,依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正确确定合同效力,防止诉讼成为少数违法者牟利的工具,保障不良债权转让的安全。法官在处理类似案件中,应以社会责任感为重,提高对该类案件的职业敏感性,积极主动地审查合同效力,强化对该类案件依职权调查的强度,尽可能在司法过程中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促进金融债权交易的合法稳定发展。

  加强对核销制度的释明,对于银行违规披露或承诺核销债权,促使债务人和担保人放弃诉讼权利的,视为债权消灭。对于银行为达到核销目的,违反财政部规定向债务人和担保人披露核销信息,促使债务人或担保人放弃有关诉讼权利的,形成对外免除债务的客观效果,应当视为放弃债权。核销制度的“帐销案存”是建立在核销保密的制度基础之上的,在核销保密的情况下,债权债务仍然客观存在;但银行一旦违反规定,向债务人、担保人披露核销信息并作引人误解的意思表示,则已经突破了核销制度的规定,其行为性质不再属于核销制度包涵的范畴,而应当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进行调整。核销债权已经通知到债务人和担保人,且债务人和担保人同时配合债权人放弃了有关异议权,上述行为说明债权人与债务人和担保人已经就放弃债权达成合意,并已经履行,客观上产生债权消灭的法律效果。对于上述行为,法院不应放任其自然发生,而应向当事人释明有关法律后果,并记录在案,固定证据,作债权消灭处理。相信法院的释明工作,将会促进银行对核销债权的规范运作,也有利于保护债务人和担保人的合法权利。但对于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银行向债务人和担保人披露核销债权信息的,不能作债权消灭处理。

 

  对于恶意参加不良债权处置的内幕人员,加大制裁力度。在类似案件中的内幕人员,主要是指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资产公司工作人员、原债务企业管理层以及参与资产处置工作的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人员等知情的关联人员。内幕人员的不法操作,是造成不良债权转让案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直接原因。由于上述人员工作上的便利条件,使违法违规操作更为方便和隐蔽,给法院的审查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制度保护力度,已经发现内幕人员存在有关违规违法行为的,在审判和执行中以妨碍诉讼论,给予严厉制裁;发现犯罪线索的,及时移交侦查机关处理;并建议内幕人员的单位给予严厉处分;有关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以加强对该内幕人员参与的其他金融资产处置案件的审查。通过加大制裁力度,使希望通过制度漏洞不当牟利的有关人员,忌惮于严格的惩戒而不敢轻易违法违规。

  建议通过立法以及司法解释,增强不良金融债权处置程序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不良金融债权处置制度。在不良金融债权转让案件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很重要的制度原因是,不良债权的评估和处置价格对社会和债务人不公开,不透明的处置给予了内幕人员可乘之机,成为违法操作的的制度掩体。因此,完善不良金融债权处置制度,首先应当加强信息披露。通过信息公开制度,预防和限制内幕关联人员不当参与债权处置的活动。这里的信息公开,包括不良债权从评估到处置的每一个环节,不仅银行的有关信息应当对外公开,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处置的行为过程也应公开,不仅应当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受让人公开,更应该对债务人、担保人和社会广泛公开,不仅应当在少数报纸上公开,更应通过互联网站公开,对于债务人和担保人应当以电话通知的形式告知公开方式。同时,因为不良债权的处置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出于兼顾银行和国有企业利益的制度考虑,建议赋予债务人对不良债权享有优先购买权,债权人在低价处置不良债权时,应当通知债务人参与竞买,债务人享有优先权,以保障债务人企业的对债务履行的预期能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