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患权利义务 > 医生的权利 > 医生应享有独立执业的权利和义务

医生应享有独立执业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2-23 23:39:39 人浏览

导读: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荣誉会长、北京大学心血管外科学系系主任万峰笔者自认为应算是国内较早参与医师多点执业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医师多点执业实际上就是医师自然属性的正常合理回归,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巨大,如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荣誉会长、北京大学心血管外科学系系主任 万峰 笔者自认为应算是国内较早参与医师多点执业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医师多点执业实际上就是医师自然属性的正常合理回归,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巨大,如没有健全的体系使医疗人才合理合法流动起来,大批患者就得不到应有的及时的治疗,甚至只有等死,所以医师的合理规范自由流动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方法之一。

众所周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理念、是技术人才,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知名专家,而过去因行医执业地点被限制在一家医院,医师成为了医院的工具和自有财产,这完全是一种倒退,仿佛又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要讨论“星期六工程师”的合法性。医师就应该像律师等行业一样享有在国家法律法规保护下的独立的执业和行医的权利与义务。只是需要尽快地建立起一套完整合法的组织管理体系。

医师的执业本应该属自由职业的范畴,好的医师是全社会的资源。医师多点执业不仅方便患者就医, 还有利于医院开展新的先进技术和新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实行灵活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市场化用人机制,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设备和场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师的技术专长和资源,为更多患者提供服务;促使医师与医院建立规范的和有保障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医师临床技术的全面提高,实现个人发展、技术价值。 落实医师多点执业、建立健全合理规范的管理体系,涉及到一系列长期的、渐进式的制度改革,包括人事制度的改革、分配制度的调整、医疗支付体系的改造和建设。其中第三方付费保险体系的建立是解决看病难贵、缓解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关健,也是关系到医疗改革成功与否的核心所在。大家想想,一个人人都有医疗保险的社会,医院和医师不收患者一分钱,医院和医师按服务项目或打包服务收费,全由保险公司来支付,与患者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何来医患矛盾?何患医疗纠纷? 所以,中国的医改问题是制度、是体制、是人的问题,期待在各级政府、医院管理层、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医改取得圆满的成功。 海外视点 美部分医师承认存在过度医疗 美国 Grace Rattue 据《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内科医学档案的调查,美国部分初级保健医师认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要求过度医疗,且部分医师指出,改革医疗服务体制弊端、调整财政激励机制及多与患者相处,会减少医师提供在治疗过程中承受的种种压力。 之前,一些保健流行病学家和经济学家表示,美国数额巨大的医疗保健是不必要的。另外,作为大家公认的“卫生保健服务的前线”的国家初级保健医师,他们提供服务的等级和质量是否令人满意,还有待知晓。 2009 年的6~12 月,布伦达博士和来自佛蒙特州价值分析团队的成员,及来自达特茅斯学院的健康政策和临床实践人员,在美国医学协会的支持下,开展对初级保健医师的抽样调查,参与调查的627 名医师中有70%作了回应。 调查中, 近一半的医师(42%)认为自己的患者接受了过度医疗,6%的医师认为他们的患者接受的医疗服务过少,而52%的医师认为他们的患者接受的服务量是合适的。此外,调查中28%的医师表示,他们在实践中提供的医疗比他们愿意给予的要多,29%的医师指出,同社区的其他医师在为患者提供医疗上过于积极,7%医师表示,中级医师(包括护士和助理医师)在提供医疗上太过积极,61%的医师认为,专科医师可能提供的更多。 参与者认为,导致医师提供过度医疗主要有三个因素:76%的调查者认为是出于对医疗事故的担心,52%是为了保障临床措施的安全,而40%的调查者认为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患者相处。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医师给患者提供医疗时需加谨慎,服务给予太多可能会造成过度医疗;给予不够则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同时,研究人员还建议初级保健医师应该从提高诊断率扩展到更宽泛的服务上,比如对患者的随访、保持电话联系和后续护理等。(Medical News Today) 专家视点 医学“唯科学主义”是死胡同 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组 刘端祺 防止医学误入“唯科学主义”的歧途,是当今的一个世界性话题。唯科学主义过分强调医疗技术在诊疗中的作用;对患者个人的意愿、心理的感受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倾听和关注;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先进医学技术的推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缺乏全面衡量。唯科学主义的医学把人看成了某种疾病或某个发生故障的脏器的载体和某种能找到“显著差异”的统计学数字,使传统医学对鲜活生命的呵护成了“医师对脏器”、“医师对疾病”的“无人医学”。忽略了医学的本质的“科学的医学”,逐渐把医学导向了一个社会无法承受、自身无法发展的死胡同。 实际上,医学具有双重属性,在自然科学中它最具人文精神,在人文科学中它最具科学性。医学的核心并不单纯是医疗技术的发展,而是对生命的研究与尊重,归根究底,是对人的研究与尊重。诺贝尔奖获得者费因曼曾经说过,“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地狱之窗,也可以打开天堂之门;究竟能打开哪里,取决于人文精神。”医务人员每天面对的,其实也是开启地狱之窗还是打开天堂之门的问题,如果忽略了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再先进的医疗科技也难为患者和社会带来福音。 因此,医学在研究死亡、尊重死亡、做临终关怀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愿,体现对人的关心,这是医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更是良知问题。在关注生命的科学意义的同时,也要关心生命的人文意义,从根本上讲,人文意义大于科学意义。 一家之言 “双心医学”概念不是医学创新 上海长征医院 黄流清 近日,有学者提出“双心医学”概念,建议开设“双心门诊”,也有提出用“行为心脏病学”代替“双心医学”,似乎医学又有重大的进步和发现,并且认为“目前,双心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已得到越来越多心血管医师和心理医师的认可和欢迎”。 但我们都知道,患者来医院就诊本来就会懵懵懂懂,例如,不同等级医院就有内科、心内科、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科、心脏病中心等招牌看同一类病,选择去哪个科室已经够纠结了,再添加一个双心门诊,只会给患者增添混乱。 “双心医学”是“由心血管科和精神科交叉综合,是对生命科学理解和对个体人文理解的融合”。提倡开设的理由是心脏疾病常常合并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障碍,而一半以上心内科医师没有给患者以相应的治疗。 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到心理社会生物医学的转换已不是新话题,医学服务的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自然人,这是步入医学殿堂的医学生们人人皆知的常识。通过医患有效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病史,了解发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患者个性特征、文化和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等等内容,是临床专业的常规性工作。社会心理因素引发躯体疾病,躯体疾病伴发心理精神症状的情况不仅仅见于心脏病,而且疾病出现情绪反应最严重的可能不是心血管科,难道也需要列出心肿瘤医学、心胃肠医学、心脑医学吗?心身医学本是早有的概念,精神专科医师不仅能提供更专业的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更有法律要求。如《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第二十五条,“精神疾病的诊断,应当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按照国家现行的医学标准作出;没有国家医学标准的,参照国际通行的医学标准作出”。 心血管科医师如果匮乏这方面的知识,补双基课就可以。笔者认为,这不是医学创新,专家们也不能以此为由头到处巡讲,否则就有挣课时费的嫌疑了。 精彩语录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获利的一方,唯有医患冲突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page]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殷大奎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